謝錦芳專欄:地緣政治加劇,台灣經濟過度集中,為何是最糟組合?

2024-12-08 06:50

? 人氣

川普當選祭出關稅戰,對台灣而言,亮點產業集中半導體未必是福。(美聯社)

川普當選祭出關稅戰,對台灣而言,亮點產業集中半導體未必是福。(美聯社)

中國經濟走緩,「關稅人」川普回鍋,未來將對中國採取強硬貿易政策,拉高關稅稅率,台灣將嚴重受衝擊。台灣經濟上空烏雲密布之際,經濟學者直指,「台灣經濟過度集中化,擁有巨額貿易順差,龐大儲蓄沒有去路,許多產業由政府掌控或集中在少數家族,這是最糟的組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據瑞銀(UBS)於5日發表報告,假設川普上任後對中國進口75%的貨品加徵關稅60%的前提下,暫時不計川普揚言對全球所有進口品加徵10%的關稅,明年全球經濟成長將趨緩,中國由於受到關稅的衝擊,未來兩年經濟成長持續走下坡,2025年預估為4%,2026年再降為3%。

在川普關稅2.0衝擊下,瑞銀預估,台灣經濟成長也趨緩,2025年約3.2%,2026年約2.4%,在亞洲各國中,表現相對強勁。不過,如果比較不同經濟體對美國出口的曝險,對上市公司收益的衝擊,亞洲各國中以台灣受到衝擊最大。瑞銀分析師Karen Hizon指出,台積電與相關科技股對台灣股市影響非常大,台灣上市公司約有45%收入(經過加權)來自對美國出口,高居亞洲主要市場之冠,因此將台股例為減碼標的,以降低風險。

林夏如:台灣過度集中半導體與ICT產業

究竟台灣經濟過度集中化,帶來那些風險?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非常駐資深研究員、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CAPRI)董事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與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創辦人暨主席林夏如在12月3日舉行的視訊論壇中,探討地緣政治新情勢下台灣經濟的韌性,其中有精闢的分析。

在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情勢下,林夏如強調,能夠承受系統性衝擊,取得社會共識,持續發展經濟,這就是經濟韌性,這對於台灣非常重要。她指出,「台灣面臨兩大挑戰,首先是過度集中在半導體與ICT高科技產業,其次是過度依賴中國做為市場與製造基地。」

卜睿哲:中國加速發展科技 某些領域將取代台灣

中國經濟走緩,川普回鍋等雙重因素,對台灣經濟會帶來什麼壓力?卜睿哲分析,「中國會加速發展科技,未來在某些台灣主導的領域加以取代,這是台灣將面臨的挑戰。因此,台灣必須持續保持創新能力,以維持領先主導地位。」川普對中國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川普不了解,這些標示中國製造的產品中有些項目是在台灣加工,因此對中國產品加徵高額關稅,也傷害台灣廠商,同時也傷害美國消費者。

「台積電的成功是台灣真正的奇蹟。」卜睿哲指出,台灣是政治學者所稱的發展型國家,政府傾向挑選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然後投入資金,台積電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歷年來由政府所扶持的產業,有許多失敗了,有些成功了,這些成功的產業具有創新與調適的特質,台灣是一個由政府領導某些產業、民間倡議另一些產業的混合發展模式,這是真正的台灣奇蹟。然而,不可諱言,台灣貧富差距逐漸擴大,他直指,「台灣政府收入占GDP約15%,這個比率遠低於東亞其他國家,如此低的稅率政策,無法發揮所得重分配的功能。」

艾西亞:單一公司市值占股市40% 風險升高

台灣在這幾年經濟成長明顯高於過去,台灣所表現的經濟韌性超出艾西亞的預期。她指出,台灣過去遭受產業空洞化的衝擊,許多產業外移到中國,如今產業回流,發展成為新的製造平台,這是非常巨大的改變。近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獲得巨大成功,但產業發展出現兩極化,這些表現非常好的產業,提供高薪資,股價也表現非常好,並非所有產業表現都這麼好。與此同時,台灣房地產價格高漲,但一般人平均薪資很低,貧富差距擴大,這些發展使得台灣充滿危機。

台灣產業集中化的問題有多嚴重?以護國神山台積電為例,單一公司市值就占台股總市值40%,非常驚人。艾西亞擔心,「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一枝獨秀,過度集中化,使得風險相對升高。」由於台積電提供最好的薪資待遇,台灣最優秀的人才幾乎都到了台積電,相對使得其他產業難以吸引好人才,長期而言,產業兩極化發展,不利於台灣經濟發展。

艾西亞:中國經濟走緩 台灣應趁機對外開放市場

明年元月川普回鍋,對台灣經濟可能造成多大壓力?艾西亞認為,「台灣上空烏雲密布,台灣的經濟過度集中化,有龐大貿易順差,有巨額儲蓄,且某些領域沒有對外開放市場,這是最糟的組合。」她直言,「台灣許多產業仍由政府掌控,或者集中在幾個家族,金融產業就是一個例子。」

在中國經濟走緩之際,她直言,台灣若要與中國做出區隔,現在是最佳的機會,台灣必須展現開放的企圖心,進行改革,真正開放市場,吸引西方世界包括川普的注意力。如果台灣能夠開放市場,吸引外國優秀人才,那麼台灣的成長動力除了硬體製造業之外,還可以擴展到其他如軟體、文化與觀光等層面。

林夏如相當贊同,「現在是台灣真正開放市場的機會。台灣不能永遠成為全球最便宜的製造中心。」這意味著,台灣在教育體系應該更開放,歡迎全世界人才來台灣。

以外籍白領人士為例,林夏如說,台灣的外籍白領人士從2018年約3萬人增加至近期約4.9萬人,成長幅度達6成。然而,看看新加坡,人口比台灣少很多,但是卻吸引逾20萬外籍白領人士,而且這些外籍人士居住期間相當長。相對而言,外籍人士在台灣居住時間並不長。台灣必須創造一個國際化的環境,吸引外籍白領人才來台。

護國神山台積電的成功,讓世界看見台灣高科技的實力,但在美中對峙加劇情況下,台灣經濟過度集中化的風險也隨之升高。台灣不能永遠做全球最便宜的製造中心,由納稅人補貼提供最低廉的水電,擴大貧富差距。台灣經濟過度集中於半導體產業,最優秀人才都被台積電網羅,相對使得其他產業能夠吸收的人才被壓縮,對整體經濟發展不利。明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在少子化趨勢下,國內年輕勞動人口逐漸減少,如何營造國際化環境以吸引外籍白領人士來台是必要的策略。

川普2.0為台灣帶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與衝擊,但也帶來開放改革的契機。這些開放與改革有助於建立經濟韌性,總比砸大錢買一些昂貴又發揮不了功能的武器,來得實際。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錦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