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專欄:遺贈稅:2500字說清楚、講明白

2015-06-15 06:00

? 人氣

降低稅率吸引資金是腦殘邏輯

另一個關於遺贈稅的錯誤觀念,是說「台灣」稅率降至十趴,大約與「海外」避稅成本相當,資金才會回台灣。這種銀行理專層次的愚蠢觀念,分不清楚吸引實體投資與金融熱錢的區別。簡單的說,若實體投資有吸引力,全世界的錢都搶著投資,無需政府憂心;若實體投資沒有吸引力,熱錢流入根本沒有好處,只會炒作房地產與股票。「吸引資金回台」之說,根本錯亂了金融面與實質面,是理專笨蛋的邏輯。當年劉兆玄內閣之中,就有閣員夫人是理專大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資金在台灣與在海外有地域差別

即使要讓台灣人藏避在海外的資金流回來,台灣都不該只把遺贈稅率設為海外的十趴,而該再加上若干趴的「故鄉貼水」(homeland premium)。台灣富豪把錢藏在開曼群島,其子孫使用、消費、安排病床、賄賂官員、打通關節都不方便。但若錢匯回台灣,給他們更多揮灑便利,同樣資金其子女福利比錢留在海外增加,當然要對富豪課故鄉便利的貼水。故若國外資金處理成本 10%,而故鄉貼水是 15%,則遺贈稅率至少應是 25%。 

降遺贈稅不會減少富豪逃漏稅

遺贈稅率不管是多少,都不會影響富豪們逃避稅的動機。台灣的租稅負擔率低到只有 12.6%,少數富豪照樣虛報捐贈古董字畫、捐贈 (假) 高價公共設施保留地、捐贈浮報印刷刋物、假捐贈真學費、設定信託贈與契約。這些不要臉的逃漏稅勾當,都是倫理有問題的會計師、律師幫助他們張羅。富豪及其家臣家奴汲汲為利是常態,他們表現若此,為什麼國家還要費心為他們降遺贈稅? 

2009年降遺贈稅與金融海嘯無關

當年強力推動降稅的人最近看到苗頭不對了,就辯稱當年是因為金融海嘯情勢危急才降稅的。這是謊言,也是遁辭。事實上金融海嘯期間歐美銀行危如累卵,台灣相對安全,故即使不降稅,許多台灣人也都會怱怱把錢匯回避險,故降稅對台灣富豪只是錦上添花。更何況,租稅制度講求穏定,根本不該是因應景氣起伏的工具。大官現在把事情扯上金融海嘯,只是要幫自己遮羞、規避責任而已。 

六年前降遺贈稅的幢幢鬼影

在 2008 年賦稅改革委員會討論遺贈稅時,原本專案委員的建議是「免稅額度調高、最高邊際稅率略降至 35%」,大致與歐美國家相當。但是委員們的建議、討論,劉兆玄內閣完全不予理會。他們心目中早就決定了將稅率大降至 10%。在某個週三,行政院副院長親自去拜訪一位輩分比他小很多的賦改會委員;同一個週末,副總統透過一位台大經濟系教授聯絡,請另外兩位賦改會委員去總統府摸頭。這些大官對遺贈稅理論什麼都不懂,卻強力要通過自己口袋裏的大幅降稅法案。大家用膝蓋想想:當年降遺贈稅的政策完全沒有理論支持,大官們如此積極,背後有沒有利益遊說的黑手?

遺贈稅不只是機會稅、暴斃稅

有些人說,遺贈稅只有對避稅規劃不積極的人、或是暴斃的人課得到。這個說法只能說部分正確。所有的租稅都有稽徵成本,個人也都有逃避動機,嚴格說起來也只能課到「逃避規劃不力」的人。台灣最難逃避的稅就是薪資所得稅;但是國家不能因為這樣,就緊咬著受薪階級課稅,而放過那些善於逃避的納稅人。租稅設計有四個考量:分配公平、國家建設、國際競爭、稽徵成本。所謂「機會稅」,只是稽徵成本的片面思惟,不應由此主導租稅設計。 

我原本只是想心平氣和的討論遺贈稅,沒想到幾個月前才刊出一篇文章,就接到四面八方的關切,說什麼「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我猜想這些關切的源頭,就是六年前推動降稅的始作俑者,他們不想承擔這六年來貧富差距惡化、房價飆漲的責任。但是,他們做錯了事,傷害了台灣,就是該鞠躬致歉,承擔責難。政客總以為可以搓掉批評,但是他們搓不掉知識份子心中的是非判斷。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院士。原文刊載於《今周刊》,取得作者同意後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