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裡斬惡除奸的狗頭鍘,根本沒在宋朝出現過!鍘刀真正的功能,99%的人都不敢相信

2018-10-05 16:40

? 人氣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辯忠奸。」看到這段詞,幾乎人人都能跟著唱出聲來,這正是在台灣幾乎無人不知的電視劇《包青天》主題曲。螢幕裡黑面、額上有月牙的包青天,其鐵面無私的正義形象深植在每個人心中,當他用渾厚有力的聲音下令:「人來,狗頭鍘侍候」、「上鍘!」的時候,令壞人聞之變色的鍘刀威風凜凜地出現,轉瞬間,刀起頭落,罪大惡極的壞蛋終於受到應有的懲罰,令在電視機前等待「報應」已久的觀眾看得是大快人心!但你知道嗎?這些在包青天迷心中幾乎等同於正義的「鍘」,歷史上竟然根本不存在!

先斬後奏的利器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到底是什麼?

相信不少看過電視劇的人都知道,包青天有三口鍘刀: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上至皇親國戚下至普通百姓都對三口鍘刀很是恐懼。這三口鍘刀用來鍘不同的人,龍頭鍘可鍘皇親國戚、鳳子龍孫。龍頭鍘張口,皇族都顫抖;虎頭鍘可鍘貪官污吏、禍國奸臣。虎頭鍘一起,來世再做人;狗頭鍘可鍘土豪劣紳、惡霸無賴。狗頭鍘一落,屍首兩離分。三口刀的區別在於刀鋒的鋒利程度,狗頭鍘最利,虎頭鍘次之,而龍頭鍘最鈍,目的就是要讓知法犯法的皇宮貴族們感受生不如死的過程而後慢慢死去,由於其殘忍,故事中龍頭鍘只用了一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在歷史記載中,從古至今都沒有鍘刀這種刑具。秦漢時有腰斬,死囚要裸體俯身趴在「案板」上,再由強壯的劊子手用利斧砍斷身體,因此史料上有用「斧」來代指死刑的用法。到了隋代,訂定了五刑制度,死刑分別是斬和絞兩種──斬是用刀來斬首,絞則是用繩圈使犯人窒息而死。到了唐、宋兩代基本上都沿用這個五刑之法,從來沒有出現過鍘刀來對付死囚

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圖/維基百科)
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歷史上並不存在。(圖/維基百科)

那,鍘刀到底是什麼?

那麼鍘刀到底是什麼呢?「鍘」這個字在元代才有大量記載,主要是用來切割草料,並餵飼牲畜。至於為什麼會在劇集中用鍘來行刑,可能源自於元代鄭廷玉的雜劇戲曲《包待制智勘後庭花》,講述包拯明察秋毫,破獲了兩樁命案的故事。第三折有云:「你也說得是。與你勢劍銅鍘,限三日便與我問成這樁事。」在這裡應是首次提到「銅鍘」。具體說明這三口銅鍘則是在清代,由石玉崑之唱本改編而成的長篇章回小說《三俠五義》中,講述「發明」這鍘刀的是包公的左右手公孫策。

在韓國也有鍘刀一詞,同樣用在農家切割稻稈或在韓醫院及韓藥店用來切藥材。巫師舉行巫祭時使用的鍘刀與農戶使用的鍘刀外形相同但用法不同,巫師赤腳踩刀尖,將其用作彰顯神靈靈力的工具。巫師踏鍘刀前,假裝用鍘刀紮或切手臂,腿或舌頭,以證明刀刃鋒利,欲最大限度地展現出靈力。據踏刀的巫師們所述,鍘刀刀刃越鋒利,踏時腳掌越舒服。除此之外,鍘刀還具有通過扼制厄運,驅除邪氣來辟邪除厄的象徵性意義。

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圖/維基百科)
為什麼會在劇集中用鍘來行刑,可能源自於元代鄭廷玉的雜劇戲曲《包待制智勘後庭花》。(圖/維基百科)

「包青天」是真是假?

歷史上確實有包拯這號人物,他字希仁,也確實做過一年半的開封府尹,歷任知縣、知府、監察御史、轉運使、天章閣待制、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並出使過契丹,死後謚號為「孝肅」。包拯執法嚴明,因此有「包青天」的稱譽,為北宋名臣。事實上,他是一個白面書生,臉上也沒有月牙記號,甚至「鐵面」這個稱號,也是從和他同朝為官的侍御史趙擴(因其「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身上給借來的。「王朝馬漢忠心耿,張龍趙虎唯命從」四位知名的包公護衛亦是虛構的,歷史上並無這些人的記載。「見劍如見皇帝」的尚方寶劍,最早出現在明朝萬曆年間,自然是不可能到宋朝的包拯手中,這段也是虛構的。

包青天(圖/維基百科)
包拯執法嚴明,因此有「包青天」的稱譽,為北宋名臣。(圖/維基百科)

元代以後的戲曲與小說多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加上虛構的背景和故事,把假的講得跟真的一樣,真真假假,讀者讀了開心,卻也分不清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不用說現代改編成的電視劇,只會更多誇大華麗的情節和畫面。有趣的是,現在在河南開封的包公祠內,放有三口鍘刀供人參觀,可見這種錯誤的說法已經深入人心,只能說最初寫包青天用鍘刀行刑的戲曲家,你贏了!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佳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