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居住證的真相─藉融合之名,行統一之實

2018-10-07 06:30

? 人氣

簡言之,胡錦濤的對台政策在於「大舉讓利」,透過直接施惠於台灣民眾,試圖影響民意走向,並左右對陸政策。可惜事與願違,大陸釋放的和平紅利反而使得台獨更大膽激進,又由於國民黨的買辦型政黨屬性,壟斷大陸釋放的經濟紅利,未能在台灣內部形成普惠體系,台灣民心不但沒有產生翻轉,反而在這段期間湧現更多的排斥情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81005-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圖中)。(圖/多維提供)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圖中)。(圖/多維提供)

重新審視民心向背

觀察當時的環境背景,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顯示,馬英九任內陸續遭受全球金融海嘯、歐債危機影響,平均經濟成長僅有2.8%,遠低於全球平均3.3%。在如此低迷的景氣中,感覺社會充滿不公、對未來無望的「天然獨」年輕世代成為社會主流群體,與兩岸局勢正面對決。

同時,中共對台改走「大舉讓利」的做法,雖說是「直接施惠於台灣人民」,事實僅有特定的政黨、工商與民間社團能依此途徑獲利,廣大的台灣民眾「無感」,雨露無法均霑。

這一切讓絕大多數台灣民眾,特別是背負沉重壓力的年輕世代,把不滿情緒詬病於政商買辦集團,以至將矛頭指向當時的兩岸當局。

有鑒於此,中共開始改變對台思維,往青年身上著力,分別於2015年與2017年推出青創政策,旨在加強「台灣基層一線、青年一代」交往交流,然而,地方政府無法有效貫徹北京意志,台青赴陸發展宛如無頭蒼蠅般,無所適從。

直到2018年,中共新推一波惠台政策,不再奠基於讓「利」攻勢,著以更多細膩操作,給予赴陸台人同等待遇,且大陸各省市爭相提出相應的施行細則,瞄準台灣社會現實所需,步步攻心。顯示從北京到地方政府對台政策的「糾錯」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語。

島內特性北京看得見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過去對台政策,鎖定身處台灣的台灣人,而從今年初的惠台政策一路到居住證來看,更專注在陸的台灣人,整體上轉為更加側重於個人。

如此轉變,莫不與北京更加掌握台灣社會文化發展有關。首先,在認同上,自國民政府遷到台灣以來,台灣人民被教育「漢賊不兩立」,即便到現在,其精神仍深植台灣社會,加上「天然獨」的興起亦不容小覷。換言之,只要台灣仍彌漫著兩種認同,中共投入再多資源在台灣本島上,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回頭檢視過去對台政策,更是如此。

其次,台灣本身是個外向型的經濟體,人才流通海外的頻率極高。尤其,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及台灣職場環境欠佳,大幅加速人才移動的步伐。根據2018年1111人力銀行調查統計,近四成大學新鮮人想出去工作,至於「最想去工作的海外地區」,以62.53%的中國大陸為第一,其次則為美加的48.95%。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