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錦芳專欄:維也納.台北.思想的城市

2024-10-27 06:50

? 人氣

知名中國問題專家何漢理(Harry  Harding)指,台灣人民最該調整狹隘島民心態。(謝錦芳攝)

知名中國問題專家何漢理(Harry Harding)指,台灣人民最該調整狹隘島民心態。(謝錦芳攝)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人口不到200萬,一個充滿音樂、藝術、哲學、科學等人文薈萃之地,在世界宜居城市、創新城市評比均名列前茅,被視為「思想的城市」(The City of Ideas)。知名中國問題專家何漢理(Harry Harding)認為,思想的城市具有自由開放的精神,可在許多方面以小搏大,維也納是典範。「台灣要發展思想的城市,人們最先要克服的是擺脫狹隘的島民心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何漢理為維吉尼亞大學首席榮譽教授及公共政策榮譽教授,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時期擔任特別國家安全顧問,目前為玉山學者,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CAPRi)董事。何漢理的太太林夏如為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何漢理10月中旬在政治大學以「衰敗帝國的複雜遺產」(The Complex Legacies of Fallen Empires)為題,做了精彩的分析。他縱橫古今,從古羅馬帝國、大英帝國、俄國到中國,橫跨歐、美、亞等各大洲,從帝國的興衰到適應與存活,探討在藝術、科學、經濟與政治方面留下了那些遺產。他從《思想的帝國》談到《思想的城市》。而夾在美、中兩大帝國之間的台灣,能從數千年歷史中學到那些教訓與啟發?

何漢理不諱言 美帝國逐漸走向衰敗中

何漢理說故事的功力一流,運用許多生活中的小故事,說明歷史上這些帝國有各種形式存在,可分為正式(例如羅馬帝國、大英帝國、中國、俄國)、非正式的帝國(例如美國),這些帝國經歷興盛與衰敗之後,陰魂不散,在文化、建築、語言等許多層面留下複雜的遺產。二次大戰終結了日本帝國主義,二戰之後,美國曾被視為救世主,而越戰使得美國元氣大傷;如今,美帝國逐漸走向衰敗中,儘管美國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帝國。

帝國衰敗、滅亡之後,在文化、建築、藝術、語言等各層面留下複雜的遺產。何漢理指出,帝國滅亡後,最有趣的一項遺產是語言。羅馬帝國滅亡後,拉丁文仍存在許多醫學、法律與音樂用語中。

帝國衰敗的過程中,在政治心理層面留下複雜的遺產,例如對被殖民者造成心理創傷、羞辱。何漢理指出,有兩個源自拉丁文的用語值得關注,一為收復領土主義(irredentism),例如,中國一直要統一台灣,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另一為報復,在帝國殖民之下,被殖民者受到羞辱,但有時候殖民者也感受某種羞辱感,心存報復。

外籍學者質疑 中國要收回台灣 何不收回蒙古

然而,不是每個帝國都要收回失去的土地。西班牙經濟學者表示,西班牙統治葡萄牙的時間,比中國統治台灣更長,但西班牙並沒有要求收回葡萄牙。何漢理認為,「最簡單的理由是,國共內戰時,被打敗的敵人撤退到台灣且在某種層面上相當成功。中國要統一台灣,也存有報復的心,在外交上,要讓美國明白,美國不再是這個區域的強權。」

有人質疑,中國要統一台灣,為何不收回蒙古?對此,何漢理回答《風傳媒》提問時表示,蒙古的朋友強調,「我們從來不屬於中國,而且歷史上,蒙古曾經統治中國,建立了元朝。」蒙古在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為當時蘇聯的衛星國。由於蒙古很早就獨立,且與俄國相近,中國不想碰觸這個議題。

帝國衰敗滅亡後留下負面的衝擊,也有些正面的影響,例如在文化藝術、建築、科學和語言方面。台灣除了要防範中國強行統一,也要關注帝國在高等教育留下的遺產,可以學到那些教訓?何漢理引用哈佛大學漢學家柯偉林(William Kirby)的著作《思想的帝國》(Empires of Ideas),其中提到高等教育不同創新模式。英國屬於富裕菁英階級的高等教育,強調對話、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考;美國強調全民教育,不只是統治者有良好教育,一般公民也要有良好教育。不過,柯偉林認為未來思想的帝國將來自中國,頗具爭議性,何漢理不以為然。

《思想的帝國》強調自由與開放的大學精神,各種創意點子相互激盪,這種自由開放的精神不只在大學校園裡,也適用於城市。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為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哲學家維根斯坦、音樂家馬勒、舒伯特、史特勞斯、藝術家克林姆等人的出生地。這兒曾是神聖羅馬帝國首都,一個充滿音樂、藝術、哲學、科學等人文薈萃之地。

林夏如訪問維也納時帶回《思想的城市》(The City of Ideas)一書,該書描述維也納如何孕育了歐洲20世紀的知識、文化的成就,維也納成為思想的城市最佳案例。那麼充滿活力的台北有可能成為思想的城市嗎?

思想的城市以小搏大  維也納、新加坡是典範

數千年來,各類型帝國從興盛到衰敗滅亡,有些適應後存活,留下許多負面衝擊,有些是正面的效應。何漢理分析,如果城市能夠發展成為思想的城市,類似維也納,即使是小城市,可以小搏大,有非凡的競爭力。他以拳擊比賽為例,如果你的體重較輕,能夠打敗比你重的選手,這就是以小搏大。

在亞洲各大城市中,何漢理分析,新加坡是以小搏大的典範;在歐洲各國中,小國瑞士是一個以小搏大的成功案例,無論在科技、金融方面,都有非凡的表現。相形之下,近年台灣在某些方面有很大改變,但他認為,台灣參加的拳賽屬於低階輕量級,仍未展現以小搏大的力量。

如果台灣要發展思想的城市,展現以小搏大的力量,該如何改變?何漢理回答《風傳媒》提問時直言,「我發現,台灣人民住在這個美麗的小島上,非常安逸滿足,不太關心外在的世界,心胸狹隘,許多人認為既然被國際組織排除,那麼何必大費周章學英文?」

「台灣推動教育體系國際化與雙語教育碰到許多阻力,為何遭遇挫敗?」何漢理說,「台灣有人質疑為何要學英文,有些甚至認為自己說福建話,還要學國語(普通話),這就是一個外文。這些人認為,如果需要和外國打交道,那就是中國,為何還要擔心美國、英國或其他國家呢?」這樣的狹隘、防禦的心態,阻礙了台灣的進步。

國際化對於台灣非常重要。何漢理強調,「台灣能做的事情很多,國際上越來越多人對台灣感興趣,這是台灣的機會。」他也說,「台灣的正式邦交國不多,但是這個影響比你想像來得小。」

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中國文攻武嚇頻率大幅增加,台灣必須透過國際化突破封鎖,走向全世界,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語言是最基本的工具。荷蘭人早在數百年前就明白這個道理,為了發展國際貿易,荷蘭人有9成以上說流利英語,許多人甚至精通4、5種語言,包括中文。台灣要發展思想、創意的城市,最先要擺脫狹隘的島民心態,避免成為井底之蛙。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錦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