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 設計與現代風險新創

2015-06-12 06:00

? 人氣

當然在設計界,羅德島設計學院是赫赫有名的。但如果有誰說在九十年代科技泡沫中,兩個來自設計學院的小伙子能夠取得任何形式的成功,我想那一定是違心之論。放眼當年成功的科技創業家,雅虎的楊致遠和費羅,谷歌的佩吉和布林,都是來自史丹佛大學的工程師,更遑論無數半導體設計和網路通訊公司的創辦人們,大多是來自東西岸工程科學名校 。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兩位Airbnb創辦人能夠以設計師的身份進行網路創業並取得巨大成功,那完全是過去十年來才有可能發生的,而這也是消費者莫大的福氣。從九十年代中期引爆的網路浪潮,雖然一開始就催生很多改變消費者人生的科技公司,但是這些公司的產品服務大多是以「功能」出發,例如亞馬遜是將實體商店購物「很直覺地」變成線上購物,而谷歌是「很直覺地」把平面媒體和電視媒體傳統廣告拉到線上搜尋和影音串流平台上。這種「形式上的」創新雖然大幅改變了既有產業的生態,但仔細分析起來「感受價值」成分並不高。

而如同我一再在各種場合演講時強調的,人類的經濟進化早就已經脫離「倖存性」的功能需求,進入了「感受價值」的時代。

你我不管收入高低,每個月總消費的金額中,不管是每日餐飲(晚餐是吃鬍鬚張還是上茹絲葵)、生活雜貨(牙膏是買高露潔還是舒酸定)或是休閒娛樂(週末要去九族文化村還是看復仇者聯盟第十集),仔細思考一下,其實都跟最低的倖存需求水準(供給人體運動所需卡路里、維持個人健康的清潔需求、讓大腦和四肢休息的週末)無關,而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每一個人所「感受到」的價值。

就連佔大多數人每個月支出最大部份的「居住」,都幾乎是感受性價值——為什麼選擇夫妻一起扛每個月八萬元房貸也要住在大安區的二十年屋齡小華廈?為什麼不是每月月租三萬元的民生社區大公寓?為什麼花六千元租中和的頂樓加蓋?為什麼不是到林口買全新落成的大廈單位?同一棟預售大樓中,為什麼是三樓的這間,而不是十二樓的那間?為什麼是面向裡面公設的單位而不是面向大馬路的?

全都取決於個人感受。有人會反駁說跟收入和預算也有很大關係,但如果單純是預算決定,應該連去看屋都不用看,只要把「規格表」——工程師們的最愛——全部攤開,直接根據規格購屋就好了,有什麼必要到金碧輝煌的樣品屋裡,一邊喝半調子的拉花拿鐵、一邊不斷把尖叫著跑來跑去的小孩子拉回來、一邊跟穿著套裝欲迎還拒的代銷人員哈啦?

都是因為感受性價值。

如果能體認到說現代生活中不管收入高低,消費者的支出中感受性價值成分遠高於基本倖存價值的話,那麼就不難理解設計在現代風險新創中的重要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