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戰的美國人」老羅斯福、無視羅興亞苦難的翁山蘇姬—由5位挪威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憑什麼選出和平獎得主?

2018-10-04 07:39

? 人氣

1905年,瑞典—挪威聯盟和平解體,美國第26屆總統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同年調停日俄戰爭,藉此贏得1906年和平獎,也是第一位獲頒和平獎的政治家。老羅斯福不常被視作「和平使者」,1898年美西戰爭(Spanish–American War)期間他親自組建、率領騎兵團出征古巴,戰果豐碩。當選總統後,美軍在加勒比海域動作頻頻,老羅斯福更主張美國有權以軍事力量維持西半球的和平。《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則評論諾貝爾委員會把和平獎「頒給最好戰的美國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僅外界質疑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選擇,當時委員會的顧問柯特(Halvdan Koht)的報告中則評價老羅斯福「即使政治家不相信和平,還是能貢獻良多」,更說他是「帝國主義者」、「實際上信仰爭鬥的價值」,並嚴正質疑他調停日俄戰爭的重要性是否足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或許,剛獨立的挪威只是需要可靠且強大的鄰國,而和平獎就是發展友誼的手段。

最具爭議得主奧西茨基 頒獎給異議記者算過度干涉內政?

諾貝爾和平獎常被質疑干預他國事務,最具爭議性的大概是1935年得主、德國記者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奧西茨基身處威瑪共和及納粹統治的德國,主張反軍國主義、民主,一戰結束後便四處演說並投書,呼籲人們不要支持納粹,卻因此在納粹掌權不久後被逮捕、送進集中營,奧西茨基也是首位在獄中獲得諾貝爾獎的得獎者。

德國和平主義者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Bundesarchiv, Bild 183-93516-0010@Wikipedia / CC BY-SA 3.0)
德國和平主義者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Bundesarchiv, Bild 183-93516-0010@Wikipedia / CC BY-SA 3.0)

在當時,奧西茨基的言論在納粹甚至德國人眼中,都是叛國的重大惡行,另有一群倡議者則希望奧西茨基可以得獎,讓諾貝爾和平獎成為反納粹的象徵,以及對抗政治不公的抗議,然而諾貝爾委員會並沒有立即回應這些期望。1935年,諾貝爾委員會宣布當年諾貝爾和平獎從缺,直到1936年才補頒1935年的獎項。

即便在民主國家之中,人們對奧西茨基獲獎這件事也是意見紛歧。一派人主張諾貝爾獎代表的「國際輿論」不該過度涉入他國事務,甚至表示和平獎不該過度「政治化」。事實上,1938年,外界看好時任英國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獲頒和平獎,因為他用捷克斯洛伐克的權益,換取暫時的和平。另一派人則認為納粹破壞民主、擴充軍備、鎮壓異議等行徑對人類和平造成嚴重威脅,因此認可奧西茨基的努力。

和平獎委員會成員皆有政治背景 恐難做出獨立決定

東尼森指出,外界之質疑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選定和平獎得主的流程,著眼點有二:首先,委員會成員全為挪威人,且均有豐富從政歷史。儘管負責評定和平獎得主的「挪威議會諾貝爾委員會」(The Nobel Committee of the Norwegian Storting)於1977年更名為「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成員條件也有所改變,不再由現任挪威國會議員為成員,但5名委員仍然全為挪威本地人,且多曾任國會議員,或者是資深政治人物,很難想像他們能排除外在影響,做出獨立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俞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