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戰的美國人」老羅斯福、無視羅興亞苦難的翁山蘇姬—由5位挪威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憑什麼選出和平獎得主?

2018-10-04 07:39

? 人氣

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將於10月5日揭曉,全世界都引頸期盼。和平獎創設100多年以來,誕生許多高度爭議的得獎者,1991年獲獎的翁山蘇姬出任緬甸國務資政後,甚至被控縱容羅興亞的種族清洗。根據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政治學教授克雷布斯(Ronald R. Krebs)發表於澳洲網站「The Conversation」的文章,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經濟學5個獎項,都是評選委員會根據提名者現有的成就及其對人類的貢獻來決定獲獎者,唯獨和平獎是考量「潛在的政治影響力」決定得獎者,獲獎者後來的行為不符合委員會的期望,這種情況不屬罕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依照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囑,每年挪威諾貝爾委員會(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的5名成員每年會選出「為了民族或國家之間友好關係、裁減或撤除軍備,以及組建或宣傳和平會議,盡最大努力或貢獻最多的人」,並頒予諾貝爾和平獎。克雷布斯統計,在1901年至1945年間的43名獲獎者中,高達33名致力於裁撤軍備,二戰後該比例驟降,冷戰結束以來的37名得獎者中,僅有7名推廣和平的國際關係與減少軍備。1994年諾貝爾得主為時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與以色列外交部長裴瑞斯(Shimon Peres),他們主導簽訂的《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被視為以巴關係的重要里程碑,但協議內容至今尚未實現,中東地區仍舊砲火不歇。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會議室,牆壁上掛滿歷屆和平獎得主照片。(Hans A. Rosbach@Wikipedia / CC BY-SA 3.0)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會議室,牆壁上掛滿歷屆和平獎得主照片。(Hans A. Rosbach@Wikipedia / CC BY-SA 3.0)

1988至2000年任職於挪威諾貝爾研究所(Norwegian Nobel Institute)的東尼森(Øyvind Tønnesson)撰文表示,由於諾貝爾並沒有留下具體的篩選標準,委員會選擇得獎者的方針會隨著時局變化,如2017年北韓核武動作頻頻,和平獎便由非政府組織「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ICAN)獲得。和平獎會使特定國家內部事件或國際紛爭獲得更多關注,但很難造成實際影響,同時也會引起執政者不滿,認為外人不該插手國內事務。除此之外,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運作模式也招致不少批評。

第一位得獎的政治家:「最好戰的美國人」老羅斯福

19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老羅斯福。(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老羅斯福。(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897年挪威國會成立第一個諾貝爾委員會時,挪威仍屬於瑞典—挪威聯盟(Sweden–Norway),為瑞典的臣屬國,雖然有自己的政府,但不是完全獨立的國家,在外交事務方面更時刻受制瑞典。儘管如此,國會議員和諾貝爾委員會成員仍熱心國際和平運動,支援國際和平局(International Peace Bureau,IBP)與各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IPU)的工作。和平獎創立初期、1901至1905年的得主,大多非各國政壇要員,而是和平活動者,多與上述兩組織關係密切。

1905年,瑞典—挪威聯盟和平解體,美國第26屆總統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同年調停日俄戰爭,藉此贏得1906年和平獎,也是第一位獲頒和平獎的政治家。老羅斯福不常被視作「和平使者」,1898年美西戰爭(Spanish–American War)期間他親自組建、率領騎兵團出征古巴,戰果豐碩。當選總統後,美軍在加勒比海域動作頻頻,老羅斯福更主張美國有權以軍事力量維持西半球的和平。《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則評論諾貝爾委員會把和平獎「頒給最好戰的美國人」。

不僅外界質疑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選擇,當時委員會的顧問柯特(Halvdan Koht)的報告中則評價老羅斯福「即使政治家不相信和平,還是能貢獻良多」,更說他是「帝國主義者」、「實際上信仰爭鬥的價值」,並嚴正質疑他調停日俄戰爭的重要性是否足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或許,剛獨立的挪威只是需要可靠且強大的鄰國,而和平獎就是發展友誼的手段。

最具爭議得主奧西茨基 頒獎給異議記者算過度干涉內政?

諾貝爾和平獎常被質疑干預他國事務,最具爭議性的大概是1935年得主、德國記者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奧西茨基身處威瑪共和及納粹統治的德國,主張反軍國主義、民主,一戰結束後便四處演說並投書,呼籲人們不要支持納粹,卻因此在納粹掌權不久後被逮捕、送進集中營,奧西茨基也是首位在獄中獲得諾貝爾獎的得獎者。

德國和平主義者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Bundesarchiv, Bild 183-93516-0010@Wikipedia / CC BY-SA 3.0)
德國和平主義者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Bundesarchiv, Bild 183-93516-0010@Wikipedia / CC BY-SA 3.0)

在當時,奧西茨基的言論在納粹甚至德國人眼中,都是叛國的重大惡行,另有一群倡議者則希望奧西茨基可以得獎,讓諾貝爾和平獎成為反納粹的象徵,以及對抗政治不公的抗議,然而諾貝爾委員會並沒有立即回應這些期望。1935年,諾貝爾委員會宣布當年諾貝爾和平獎從缺,直到1936年才補頒1935年的獎項。

即便在民主國家之中,人們對奧西茨基獲獎這件事也是意見紛歧。一派人主張諾貝爾獎代表的「國際輿論」不該過度涉入他國事務,甚至表示和平獎不該過度「政治化」。事實上,1938年,外界看好時任英國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獲頒和平獎,因為他用捷克斯洛伐克的權益,換取暫時的和平。另一派人則認為納粹破壞民主、擴充軍備、鎮壓異議等行徑對人類和平造成嚴重威脅,因此認可奧西茨基的努力。

和平獎委員會成員皆有政治背景 恐難做出獨立決定

東尼森指出,外界之質疑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選定和平獎得主的流程,著眼點有二:首先,委員會成員全為挪威人,且均有豐富從政歷史。儘管負責評定和平獎得主的「挪威議會諾貝爾委員會」(The Nobel Committee of the Norwegian Storting)於1977年更名為「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成員條件也有所改變,不再由現任挪威國會議員為成員,但5名委員仍然全為挪威本地人,且多曾任國會議員,或者是資深政治人物,很難想像他們能排除外在影響,做出獨立選擇。

質疑點二則是,光憑這5位來自北歐小國、同質性極高的委員,真的有辦法爬梳過去一整年世界各地發生的大小事,並藉此選出對人類和平貢獻最多的人嗎?和平獎得主人選,可能受限於委員的眼界,並無可避免地受偏見影響。

極權國家出了和平獎得主 可不代表放鬆箝制

冷戰結束後,許多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都因提倡政治社會改變而獲獎,例如為窮人、女性等弱勢族群爭取權益,傳播人為氣候變遷的知識,以及致力消除化學武器等。其中不少得獎者來自極權國家,獲頒和平獎可能引來國際關注該國內部的人權問題,但也可能為獲獎者甚至該國招致災禍。

20180915達賴喇嘛。(AP)
198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賴喇嘛。(AP)

極權政體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就放鬆管制,也不可能只因為國內出了一個和平獎得主就善待異議分子。這不代表執政者輕視這個由外國人全權決定的獎項,相反地,他們將之視為大敵。獨裁者恐懼和平獎會帶給國內其他的運動家與異議份子更多勇氣,於是選擇繼續壓縮言論與政治空間。

達賴喇嘛和翁山蘇姬分別於1989年和1991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之後,西藏和緬甸的情形就是這樣。和平獎不僅會影響對得主家鄉的政治氛圍,更可能對獲獎者本身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200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希琳.伊巴迪(Shirin Ebadi)是伊朗籍的律師和人權運動者,直到2009年,她都被迫流亡英國,而2010年和平獎得主劉曉波也未因獲獎而免於牢獄之災,他因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剝奪政治權利2年。劉曉波和奧西茨基一樣,在獄中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直到2017年劉曉波過世,他都沒有獲得人身自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俞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