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電視價格戰殺到流血流滴,消費者是賺到了?還是賠上自身權益?

2018-09-27 09:00

? 人氣

你有想過,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每年要提供完善的服務品質,營運成本應該要付多少嗎?(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你有想過,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每年要提供完善的服務品質,營運成本應該要付多少嗎?(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為了扭轉有線電視產業過往給人保守、故步自封的形象,加上隨著消費者對於多元資訊的渴求,以及政府亟欲打破過去畫分51個有線電視經營區所形成的「獨占」問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2012年7月開放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跨區經營,期盼能藉由新舊業者的數位化有線電視服務,提供消費者更優質多元的影音內容,提升產業競爭力,並建立良善的市場機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2015年5月起,陸續有7家業者開台,然而三年過去了,觀察當前有線電視產業發展並未朝 NCC 希望促進產業良性競爭的規劃方向前進,我們看到的是:新進跨區業者為了爭取收視戶,以低價策略搶占市場,甚至喊出有線電視收視費 1 年 1,000 元看到飽,幾乎只有正常收費價格的六分之一,成功贏得消費者關注。當然,對於消費者來說價格愈低愈好,省荷包最重要,但深入思考低價策略的隱藏訊息,似乎沒有表面上打著消費者利益旗幟這麼簡單。在無止盡的削價競爭之下,就有學者提出警告,除了既有有線電視業者獲利下滑,新進業者這兩年多來也持續出現財務虧損,長此以往,不僅業者恐將面臨經營問題,也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收視權益。

歷史的前車之鑑 削價競爭影響產業正向發展

回顧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發展歷史,開放跨區經營所面臨的情況彷彿似曾相似,與90年代政府開放有線電視系統合法經營之初情況相仿。當時全台灣有 400 萬收視戶,有線電視業者卻高達 600 家以上,導致業者彼此之間展開削價競爭,爭奪市場版圖。

從過往的市場經驗來看,也曾發生系統業者因削價競爭,導致營運虧損倒閉,或是企圖轉售給其他更大的業者再退出市場。傳播學者管中祥日前於媒體投書也提到,1997年初正值有線電視戰國時期,當時第四台業者「熊貓有線電視」為了招攬用戶,甚至祭出「一元看一年」的割喉價,迅速擴張其用戶數,直逼當時擁有最多用戶的「新唐城」,但是沒過多久,「熊貓」就將其用戶數高價「賣」給其他業者,獲利出場。回頭看現在的新進跨區業者不乏有線電視老手,如果真的再使出舊招不斷進出市場,不僅是擾亂市場秩序,消費者權益更是毫無保障,也違背了政府提出「開放跨區」想要形塑市場良性競爭的政策美意。

新進有線電視跨區業者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下,如何提供優質及長久的服務?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新進有線電視跨區業者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下,如何提供優質及長久的服務?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從台灣證券交易所的公開資訊觀測站可以發現,新進跨區有線電視業者近兩年的財務虧損持續擴大,探究其主要原因除了既有市場飽和、消費者收視習慣改變外,最大原因就是削價競爭。但俗話說:「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生意沒人做」,新進跨區業者怎麼可能不清楚必須付出的經營成本及風險就貿然進入市場?而為了提高市占率,一味地以不可思議的低價搶收視戶,不禁讓人合理懷疑這門賠本生意是否有其他目的。

收視權益擺一旁 衝高用戶數成為短期套利的籌碼

對於有線電視系統業者來說,「用戶數就是價值」,戶數越多、價值越高,新進業者初期先衝高戶數,對於想長期經營當然有其必要。但回顧近年有線電視系統台交易案,在整體市場衰退情況之下,每一樁交易案仍是超過百億元,每戶售價落在 4萬5千元到 6萬5千元之間,也就是說,一家業者若有5 萬用戶數,併購金額就高達 22.5 億元到 32.5 億元,即便是因為市場不振而價格有下修,仍是非常驚人的金額。

而有線電視業者究竟是要長期經營或者是短期轉手賣出?這或許仍未可得知,但經營者的心態非常重要。我們從去年一項法院判決來看,有某一中部新進跨區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的等高層不當挪用公司資金高達1億4千8百萬元,用來清償私人借貸、投資房地產和個人生意使用。在這個判決[註1]當中,雖然挪用款項有全數返還,但也讓人擔憂經營者的道德誠信,到底是有心經營?還是圖一己之私利?

試想,短期經營者想藉著快速衝高戶數,在短期三、五年間用增資、融資以及預收款等方式撐過虧損期,然後待價而沽,等著既有有線電視業者收購手頭上的用戶數。然而,只要發生資金鏈斷裂,股東不再增資、銀行因為看不到公司前景而不願提供融資,加上有線電視老大哥未必會出手併購,接下來可以預見的就是,這些業者付不出頻道授權費用、主流頻道被斷訊,然後裁員縮減開支,最後就是應聲而倒。

而消費者呢?這時候就面臨了業者的惡性倒閉,業者數年間的財務虧損,連公司基本的股本都賠光了,加上銀行融資的負債,根本無力退費或賠償給消費者。最後,消費者只能尋求政府或消基會申訴,然後等待漫漫的司法程序,最終能否得到合理補償都是未知數。

平心而論,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各種產品及服務時,如果製造商或服務提供者是默默無名的中小企業,總令人對其品質產生一絲疑慮。在消費者心中,聲譽卓著的大企業,通常比較容易和品質保證畫上等號。而屬於民生基本需求的有線電視服務也是如此。有線電視屬於資本密集產業,營運成本包括動輒上百億元的基礎纜線建設、頭端及終端設備建置、數位機上盒採購、頻道節目購買、以及龐大的維運費用……等,產業進入門檻極高,經營者必須擔負龐大成本,若選擇的業者沒有永續經營的決心和意願,那麼收視戶的權益其實是處於風險之中。所以,當系統業者的收入長期不足以支撐其營運成本,品質及服務必定每下愈況,最終受害的將是廣大的收視戶。

選擇領先業者享受真正的匯流服務

從用戶角度來說,業者之間的惡性低價競爭,也會嚴重影響收視權益,再從滿江紅的財務報表更可以看出,新進跨區業者連獲利都有困難了,更遑論還有心力投注資源在提升服務品質上。反觀,有線電視領先業者已經開始整合網路電視、隨選視訊、聯網電視的跨聯盟開放平台,可以隨時選看想看的電影、戲劇、綜藝節目和運動賽事,更進一步的還有預錄功能。「只要服務內容夠好,消費者很願意掏錢付費。」同樣反過來說,想要擁有好的收視品質,整體產業需要進入正向循環,究竟是要選擇穩定經營、重視客戶服務的有線電視業者,或是一昧追求廉價的服務品質?這個問題只能留給消費者自行思考了。

[註1]:資料參閱: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06年度易字第500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