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日本人對死刑的追問(上)

2015-05-28 05:50

? 人氣

2009年的法務大臣是鳩山由紀夫內閣的千葉景子。這位佛性很重的女性大臣面有難色地簽署了宇都宮寶石店殺人放火案的犯人死刑執行令。她的另一個驚人的舉動就是到現場觀看了整個絞刑過程,並下令公開死刑執行的刑場。如果說千葉大臣的這一舉動是為了更堅定地執行死刑那就大錯特錯了。她的一個基本思慮是:在日本之所以有80%的死刑執行支持者,是在於他們沒有機會看到執行死刑時的殘酷性和恐懼性。公開絞刑場所,讓民眾發揮想像力,就會促使死刑廢止論的討論。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1990年到1992年三年間,死刑執行件數為零。之後是2011年也是為零。這表明日本人對死刑執行還是相當慎重的。這裡面有兩個深層原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個是歷史的原因。從日本歷史上看,平安時代的嵯峨天皇的弘仁九年(818年)開始到後白河天皇的保元元年(1156年),日本有340年停止死刑執行的時代。這在世界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其主要原因一個是受大乘佛教思想的影響,一個是對處刑後的污穢與怨靈的恐懼。在日本,犯罪觀不是依據罪與罰之軸來確定的,而是由文化的雙軸“ハレ”(晴)と“ケ”(褻)來確定的。日本人有忌諱污穢的精神底色。這看上去好像與現代文明不符,但只要看看殺人事件之後,這個社會的人是怎樣處理遺留「污穢」的就知道了。

如秋田縣殺害二小孩的兇手畠山鈴香在被判死刑後,她的家也被當地人搗毀撤除。和歌山縣咖喱殺人事件的兇手林真須美的家,被不明的大火全燒。強盜殺人致三人死的八王子超市事件,其超市後來成了停車場。不觸碰污穢,死後的作祟恐懼也就沒有了,自己也就安心了。這種避開污穢的力量,是世間從外部守衛自己的力量。這種傾向在法國作家亞森‧羅平的名著《813個迷》的日本版中表現得尤為充分。翻譯家南洋一郎根據原作重新修改以適合日本的少男少女們閱讀。其他內容都忠實於原作了,就是有一點作了修改。在原著中針對冤罪的死刑囚還是被執行死刑了,但在日本版中死刑囚被救了。這是為什麼?顯然翻譯家不想染上殺人的污穢。這就與法務大臣不想染上殺人的污穢而不簽發死刑令屬同等思路。當然這裡面也有讓少男少女避開污穢的思考。再有日本的死刑執行一般都在早上的8、9點之間,這是因為這個時間點是一天陽氣最重的,並在觀念上相信它能沖淡死刑犯的陰氣。執行完畢後,行刑官們一般能得到2萬日元的特別補償金,但他們一般也都贈捐給寺院神社以祈求神對死者和執行者的寬恕。

另一個是死刑本身帶來的原因。死刑一旦執行,即使有冤案翻案也變得毫無意義。日本的司法堪稱「精密司法」:綿密的搜查,慎重的起訴和詳細的公判審理。表現在時間上則是連合赤軍事件到最後判決出來用了21年。歐姆真理教的審判用了16年8個月。元首相田中角榮一審用了7年,二審用了4年。送至最高裁,審理中被告人就病死了。還未作出判決,就先流去了17年的歲月。雖然有裁判的遲緩是司法的致命缺陷,遲到的裁判是對裁判的否定等說法,但精密司法的一個妙用就是對減少冤假錯案有一定幫助。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證沒有死刑判決的冤案。就像多少年前發生的廣播商殺人事件裡,被冤枉殺夫的富士茂子在獄中寫下這麼一段話:「我最驚訝的是檢察官竟然是人。因為在被逮捕前我以為他是神。」只要是人,就可能會有過失或故意。檢察官不能為了面子而關上再審的大門。所以刀下留人就顯得特別重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