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專欄:是「大國心態」,還是「吾皇威武」?

2018-09-15 06:20

? 人氣

明代是中國朝貢體系建立得最為完備的朝代之一。有明一代,朝貢國家和地區數量之多明代(到中國朝貢的國家和地區多達148個,習近平無法超過),朝貢規模之大,朝貢管理之制度化水準,為以前歷代所不及。朝廷對朝貢國採取「厚往薄來」政策,「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也就是說,朝貢國進獻的貢物,會得到比市場價格高出若干倍的金錢回報。以龍涎香為例,此物「貨於蘇門答剌之市……一斤該……中國銅錢九千個」 ,即一斤合九貫錢。而據《明會典》的記載,朝廷給大部分朝貢國的價錢是每斤四十八貫,高出市價整整五倍有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明帝國對貢品的定價還實行區別政策,比如為了在經濟上扶植弱小而「恭順」的琉球,給其貢品的定價比其他朝貢國更高。進口錫價,每斤不過五百文,朝廷給琉球的卻是八貫,高出市價十六倍。正常進口蘇木是每斤五百文,朝廷給琉球的是十貫,是市價的二十倍。胡椒在產地每斤不過十九文,運到中國的市價是每斤三貫,而朝廷給琉球的是三十貫,是市價的十倍,是產地的一百六十倍。

除了按貢物給錢,大明王朝對朝貢國還例有「回賜」,回賜之物通常都是精美的絲綢和瓷器。此外還有一個名目叫「賞」,對朝貢國的國王、官員和使臣「有貢則賞」,以表彰他們的恭順,所賞之物大都價值不菲。

大明一朝自開國之初,就陷入財政困局。陳秀變編著的《中國財政史》指出:「我國歷朝財政,第二困難的是明朝。……明朝自太祖開國至穆宗時代,外患內憂,人民痛苦,國政已瀕危難。」而朝貢貿易是造成財政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國紛紛來「貢」,其結果是明王朝「歲時頒賜,庫藏為虛」。

明朝時來華的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看透了朝貢制度的荒謬真相,他認為朝貢關係的本質,「不是世界向中國朝貢,而是中國向世界朝貢」。今天,習近平又在重蹈大明王朝之覆轍:表面上,非洲列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們雲集北京,接受習近平的檢閱,滿足習近平的虛榮心;實際上,習近平向非洲各國注入的超出所有前任的援助和投資,都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並進一步蛀空中國危機四伏的財政和經濟。習近平在中非峰會上的笑容,還能維持多久呢?

*作者為旅美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