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說不出口的「國家」 歷史課綱大戰走得出政治博弈?

2018-09-16 07:00

? 人氣

作者認為,台灣其實有著足夠且豐富的歷史資源,爭取作為「中國」範疇之中的主體地位。(資料照,蔡耀徵攝)

作者認為,台灣其實有著足夠且豐富的歷史資源,爭取作為「中國」範疇之中的主體地位。(資料照,蔡耀徵攝)

為因應「十二年國教」新課綱(108課綱)在2019年上路,教育部自8月中旬連續召開課審會議,其中關於社會領域的高中歷史課綱引起了普遍的關注與爭論。事實上,因為課綱草案將原來中國史獨立成冊的地位,改為「中國與東亞的交會」,中國史被放進東亞史與世界史的脈絡討論,因此有「去中國化」的質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爭議之大,教育部與國家教育研究院罕見地在新課綱正式公告之前,數次發出澄清新聞稿,稱「三個分域各以台灣、中國、世界為重點」以及「歷史課綱是為本國之歷史」,表示沒有「去中國化」的疑慮。不過相關新聞稿並未詳細說明歷史課綱具體的審議結果與規劃,再加上研修小組歷史分組主持人以及幾位審議委員,接受不同媒體採訪時又有各自說法,消息之紊亂,反而讓課綱爭議越燒越旺。

而此次針對「去中國化」的爭議核心,在於中國史是否在東亞史中被消解,以及中國史在整體歷史科所佔的比例。但中國史存在與否,或是中國史比例的多寡,真的是問題癥結所在嗎?

歷史課綱爭議 其來有自

台灣的歷史教育爭議已經持續了20餘年之久,最早可以上溯到貫徹李登輝意志的國中《認識台灣》教科書。時任民進黨主席特別助理的陳文茜,還代表民進黨與反對《認識台灣》教科書的文史學者,參與了TVBS以及《新新聞周報》所舉辦的大辯論。

此後無論是藍綠執政,歷史課綱與教科書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馬英九上台後,試圖回歸《中華民國憲法》立場,卻不敢大張旗鼓,而以「微調」的名義修改課綱,反而引發了以高中學生為主體的「反課綱運動」。這場運動挾著太陽花運動的憤怒能量,也是推助蔡英文能於2016年入主總統府的不可或缺因素之一。

2015年7月22日,反黑箱課綱微調,高中生包圍教育部(蔡耀徵攝)
2015年7月22日,反黑箱課綱微調,高中生包圍教育部。(資料照,蔡耀徵攝)

回顧這20多年來的中學歷史教育爭議,台灣史從中國史中獨立出來,前者儼然上綱為「國史」地位,但中國史確實不曾在台灣歷史課本中消失。因此,中國史這個變數,並不能有效解釋台灣「國族」意識的勃興。

與此同時,另一條隱藏在歷史教材之中的線索不該忽視。也就是當政者透過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晦澀方式,既要切斷台灣與中國大陸在文化、歷史上的緊密連結,又要偷渡「一邊一國」的獨立意識,夾藏在課綱與教材的論述之中。

一邊一國認同 逐步建構

在「中華民國」國民教育的歷史教材中,「台灣獨立」四個字當然從未堂而皇之地出現過,但類似的政治主張或圖謀,則在歷次修訂過程中越發清晰。

李登輝所推動的《認識台灣》教科書,打破了歷史朝代時序的學習門徑,先教台灣史再教中國史,「歷史篇」的結論則直接把主權與治權均限縮在「台澎金馬」,「公民篇」更是直接借引日本的「大和魂」,在課文寫進「台灣魂」,以建構出「命運共同體」的認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