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失去了美國,才明白我是多麼深愛著她」美國政壇一代豪傑馬侃回顧越南戰俘生涯

2018-08-27 17:46

? 人氣

美國亞利桑那州聯邦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年輕時曾在越南戰場被俘,1973年3月獲釋返國(AP)

美國亞利桑那州聯邦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年輕時曾在越南戰場被俘,1973年3月獲釋返國(AP)

美國亞利桑那州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馬侃25日溘然長逝,享壽81歲。這位政壇領袖不僅從政上有為有守,不拘泥黨派,更是一位風骨奇偉的軍人,在越戰戰場上有段傳奇經歷:半個世紀前,馬侃曾遭越共俘虜長達5年半,並且飽受酷刑折磨,卻仍在逆境中越發愛國,也不願為一己之私利用家世背景提早獲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四星上將之子遭飛彈擊落 淪為北越戰俘

1967年10月26日,越戰已進入第11年,戰爭規模在美方以海軍助陣後正逐步升級,前線卻仍然膠著。當時31歲的海軍中尉指揮官約翰.馬侃(John McCain)正是在此情勢下,駕駛越戰名機「A-4天鷹式」(A-4 Skyhawk)攻擊機飛越北越首都河內(Hanoi)的上空。

不料,北越軍人發射的一枚飛彈卻削去了這架天鷹攻擊機的機翼。危急瞬間,馬侃果斷放棄飛機,以彈射逃生,雙臂卻在迫降的過程中斷裂、右腿也骨折。傷重的他乘降落傘著陸時,落入一座湖泊,險遭溺斃,隨後被一群越共拖上岸後,又是一頓拳打腳踢、槍托刺刀伺候。

然而,相對於接下來歷時5年半的漫長戰俘生涯而言,馬侃這一天遭遇到的痛苦,顯然只能算是開胃菜。

美國亞利桑那州聯邦參議員馬侃(左)與父母站在祖父的碑前合影,馬侃祖孫三代都加入海軍服役(AP)
美國亞利桑那州聯邦參議員馬侃(左)與父母站在祖父的碑前合影,馬侃祖孫三代都加入海軍服役(AP)

「火爐監獄」「河內希爾頓」對意志的考驗

馬侃出身自一個顯赫的軍旅世家,他的父親小約翰(John S. McCain Sr.)及祖父約翰(John S. McCain)都是海軍四星上將,戰功彪炳。甚至,在馬侃被俘當下,他的父親小約翰即將接掌美軍太平洋指揮部(USPACOM)擔任司令,號令整個越戰戰區。

因此,當越共在惡名昭彰的「火爐監獄」(Hỏa Lò Prison),逼問出馬侃的姓名、軍階以後,簡直如獲至寶,喜孜孜地說「我們可是抓到皇太子啦!」北越的「火爐監獄」以關押重案要犯與嚴刑拷打聞名,越戰美軍軍方多聞之色變,稱其「河內希爾頓」(The Hanoi Hilton)。

由於越共打算於日後的作戰宣傳好好利用這位「皇太子」,因此馬侃獲得至醫院就醫的機會。在那裡,馬侃接受了一些最基本的治療,然而其中顯然並不包含醫治斷臂,醫院只是放任馬侃的左臂自生自滅。6周以後,馬侃重回監獄,又開始不時遭到逼供的生活。

隔著一道牆,聽見獄友痛哭失聲

在與獄友共渡一段相當短暫的時光後,馬侃被移送到一間不足3坪的單獨囚禁牢房,在牢房中孤身一人過日子。比起煙硝的味道、刑求的哭喊,巨大的孤獨感有時更加逼人。「要活下去最重要的是與外界有所交流。」馬侃日後回憶道。於是,他為了與關在隔壁的獄友互動,發明了一套用節奏拍打的暗碼來溝通,當獄友以這暗語「拍出」自己的名字時,馬侃隔著一道牆,聽見他痛哭失聲。

在「火爐監獄」中的戰俘馬侃,除了在身體上要抵抗北越軍方的酷刑威逼,還因為「司令之子」的身分,必須在精神上抗拒溫情利誘——在1968年4月,馬侃的父親小約翰正式接掌美軍太平洋指揮部前夕,關押馬侃的軍方曾問他:「想不想回家?」

美軍對於戰俘採取「先俘先放」的一貫原則,即當兩軍交換戰俘時,優先釋放被關押最久的俘虜。不過,北越軍方考量到國際宣傳,認為若趁馬侃父親接掌太平洋司令部的時機提前釋放他,將能創造極好的效果。對此,馬侃一口回絕。

「當沒有人看見時,你會怎麼做決定?這就決定了你的風骨。」當時也被關在火爐監獄的美國空軍飛行員戴伊(Bud Day)這麼說。

越戰期間北越惡名昭彰的「火爐監獄」(Hỏa Lò Prison),又稱「河內希爾頓」(The Hanoi Hilton)(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越戰期間北越惡名昭彰的「火爐監獄」(Hỏa Lò Prison),又稱「河內希爾頓」(The Hanoi Hilton)(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當沒有人看見時,你會怎麼做決定?這就決定了你的風骨」

在獄友眼中的風骨錚錚,在北越軍方看來可是十分不識好歹。馬侃在拒絕這個交換條件之後,每隔2到3小時就被獄卒群毆痛打,打了整整四天,打得皮開肉綻,打到他萌生自盡念頭。

受盡折磨之後,馬侃在北越軍方逼迫下簽署了一分反美宣傳文件,在文件中招認自己犯過惡罪。這是他日後最後悔的一件事情之一。馬侃回憶道:「和大家在那學到的一樣,我學會了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能承受的極限。而我當時是真被逼到自己的極限了。」這也是他唯一一次屈打成招;馬侃日後再也沒有簽署過任何一分類似文件,而且也拒絕與任何美國反戰人士會面。

日後回想這身陷囹圄的5年半,馬侃反而在拘束中見自由。他在回憶錄《將門虎子》(Faith of My Fathers)中這麼表示:「在有組織的反抗行動中扮演好一個小角色,去對抗那囚禁我的強權,是我覺得最為自由、最不受約束的時候。」「生命中最強烈的自由感,來自於為超越個人的理由奮戰。」

「直到我失去了美國,這才明白,我是多麼深愛著她」

1973年3月14日,終於輪到馬侃獲釋。他被押送到一個離河內不遠的機場,在那裡被送上美軍的軍機。「我走向美國空軍軍機時胸腔中的感受,筆墨實在無以言喻。」

由於在河內舊傷未癒、又遭拷打,馬侃身體有許多後遺症,從此雙手無法高舉過頭。不過,有失自然也有得,這段戰俘經歷使馬侃對美國的愛深厚了許多:「在獄中,我愛上了我的國家……在這之前,我當然也愛她,不過就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只是和大部分美國人一樣,對習以為常的舒適與特權抱持感謝。直到我失去了美國,才明白我是多麼深愛著她。」

這位將門之子在1981年退役之後逐鹿政壇,2008年代表共和黨問鼎白宮,走過精彩的一生。不變的是,他的愛國之心直到最後都未曾磨滅。馬侃生前囑咐,自己的墓誌銘要寫:「他一生為國效力。」(He served his country.)

美國亞利桑那州聯邦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年輕時曾在越南戰場被俘,1973年3月獲釋返國,尼克森總統親自接見(AP)
美國亞利桑那州聯邦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年輕時曾在越南戰場被俘,1973年3月獲釋返國,尼克森總統親自接見(AP)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