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拍出恐怖虎媽!專家:也請理解上一代不懂「無條件的愛」為何物

2018-08-26 07:00

? 人氣

對下一代,斷開有條件的愛這鎖鏈,不讓虎媽的教養方式代代傳承衍遞下去是必要的;然而,對上一代,能否嘗試理解他們就是不懂無條件的愛為何物,又或著因得背負時代等社會環境所加諸於身上的教養焦慮,以至於根本給不起,他自己都沒體會過的那種愛呢?(圖/公視提供)

對下一代,斷開有條件的愛這鎖鏈,不讓虎媽的教養方式代代傳承衍遞下去是必要的;然而,對上一代,能否嘗試理解他們就是不懂無條件的愛為何物,又或著因得背負時代等社會環境所加諸於身上的教養焦慮,以至於根本給不起,他自己都沒體會過的那種愛呢?(圖/公視提供)

如果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虎媽式的親職教養敲響了警鐘,那麼《狼的孩子雨與雪》便是以和煦的方式,貼心提醒家長們適時放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曾有看倌撰文疾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掀開教養困境,卻不給父母一把避雨的傘。》我能理解作者立意,因我也同樣為劇中的父母感到心疼。虎媽與受壓迫變形的孩子,是每集戲裡的共通元素,然而戲越看下去,越不得不自問,是什麼樣的文化傳承與社會脈絡,共構了這樣的教養方式,讓時代更迭即便到了看似多元民主的21世紀,這樣的戲仍能喚起如此滔天似的國民性集體共鳴,我們仍是如此需要這樣的血薦經典作為儆醒與警惕。原來,時代並不如我們以為的那般進步開明。

不過,我倒不覺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除能以如此暗黑之姿鳴鐘警世外,還必須給出一把傘供父母避雨,就像《做工的人》一書於2017年叱吒文壇之後,亦有讀者撰文叩問:《做工的人要把讀者的感動帶向何方?》然而我認為作品所帶給人們的感動,並不必然也無義務要將讀者們帶往何處。

作家傅月庵說:「我們這個時代,一切都太快,處於其中難免焦慮,於是不停追索:讀一本書就要有一本書的用處,有一種感動就要有一種感動的價格。有人寫出一本好書,便要問他基於什麼策略?這樣到底好不好?難說,有時候也許刺激思考,種子更快發芽;多半時刻卻是問啞了種子,再也沒動靜。惡土鬼島於是逐漸成形。」

在我看來,其實功過成敗何需一作全扛,就像有人做搖鈴人,漣漪迴響之後,解鈴人便可因著蝴蝶效應聞風召喚而來。2012年的日產動畫《狼的孩子雨與雪》描述母親獨力拉拔撫育兩個孩子,而發展迥異的姊弟倆長成後,各有各所欲求的世界,然母親仍心心念念的是,還想再為孩子做些什麼。然而,有人會提醒她,她已經做得夠好了,孩子們已經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了,溫柔的邀請母親鬆綁卸下母職重擔。

2017年的國產動畫《幸福路上》,片中主角在考取北一女後,接著背負眾親友及母親的期待:「這孩子以後一定會做醫生的。」然在她打算就讀文組時,同樣遭受了親友家人們關於前途錢途的種種拷問疑慮,這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反映著類似的教養困境,尤其與第三集《茉莉的最後一天》,同樣上演著「小綠綠」的青春,只是一個爆炸殞落成了輓歌只能追憶,一個得以順己心展生機,天差地遠,無盡唏噓。

《幸福路上》的主角自高中起便未依循父母期待抉擇人生,也正因為自我意識萌發後的路子是自個選的,那是不是也意味著,此後的人生便需盈虧自負,畢竟當初已沒順父母意讓其光耀稱心,故日後即便遭遇坎坷顛沛也不宜再肖想父母奧援,免得非但露自個氣,還可能被虧當年不聽老人言,更不願自個的不順遂,再再操煩了已然年邁的父母。於是,長大自立後再面臨重大人生疑難時,主角遂也不好向父母直言告白。沒想到,當父母意外知情後,卻仍能大度展現出對女兒無條件的疼惜與接納,將血濃於水的父母本命演繹的親愛淋漓,直叫看戲的我眼角潮騷。

當然,要說到有條件的愛也並非台灣或華人獨有,2017年的美國劇情電影《天才的禮物》,片中的虎媽成為奶奶後,依舊堅持自身的教養之道無愧天地,認為獨具天賦的孩子本就該捨棄平凡人的生活百味,應致志懸命於開發己身天賦以求絕倫傲世,甚至為此與兒子對簿公堂爭取孫女監護權。然而,孩子的眼睛總是雪亮,總能更快的望穿社會化等文明加諸之價值條件,洞悉回歸人心性之本然,告訴世人:"He wanted me before I was smart."

有人問到,如果我一直被父母當作是他們的孩子,而也就這麼長大了,那該如何是好?當然,對下一代,斷開有條件的愛這鎖鏈,不讓虎媽的教養方式代代傳承衍遞下去是必要的;然而,對上一代,能否嘗試理解他們就是不懂或鮮少體會所謂無條件的愛為何物,又或著因得背負時代等社會環境所加諸於家長身上的教養焦慮,以至於根本給不起,他自己都沒有、沒體會過的那種愛呢?雖然很難,但若行有餘力不妨試試,讓無條件的愛,從吾輩開啟。

*作者為心理師、教育工作者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