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境的藝術:台灣歷任總統夾在中美間的外交權衡

2018-08-22 16:06

? 人氣

學者認為,如何在中美政治權衡間找定位,始終是台灣外交課題(圖為8月21日,中國外長王毅在北京同薩爾瓦多外長簽署兩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學者認為,如何在中美政治權衡間找定位,始終是台灣外交課題(圖為8月21日,中國外長王毅在北京同薩爾瓦多外長簽署兩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2015年,時任駐美代表的沈呂巡,陪同過境的馬英九返回母校哈佛大學。他回憶當時抵達波士頓,就受到波士頓市長與市議長歡迎,還帶他一起重遊當地中國城:「中國城都掛上青天白日旗來歡迎馬英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真正現突破?

直到現在,台灣總統在出訪時過境美國,都成為美台關係能否更進步的指標,甚至有「過境是實、訪問是虛」的說法。在台灣旅行法通過後,何時能看到該法內容被執行,則是外交官們認為的重點。

沈呂巡說:「對我來講的突破,就是總統能親自去華盛頓、紐約等地訪問,或者是過境時,至少該城市的地方官與議員能出來一起陪同與會,能去該城市台灣代表處等等。」

然而,與中國的政治平衡也是重中之中,「兩岸關係好,那當然在美國過境上中共會比較睜隻眼閉隻眼,地方官也能不顧忌政治局勢,親自出來迎接」,沈呂巡說。

就如同在這次蔡英文過境中,仍發生去台灣咖啡店買咖啡,遭中國媒體指為「台獨企業」一事。資深外交官說:「這就是兩岸相對敏感時,大陸就會給你好看」。他認為該企業最後發聲明輸誠,也是無可厚非,因為該企業只是兩岸關係不好下,中方的出氣筒。

至今20多年來,台灣官方仍在總統於美國過境上不斷努力,但隨著中國崛起,不免讓台灣成為中美間的籌碼。台灣也在思考自身外交出路之際,始終在拿捏中美兩國間政治的此消彼長。

圖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