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拼命付出、對人超好卻只能當「好人」?心理師:因為你想用付出來控制別人、索討關愛

2018-08-22 09:00

? 人氣

在百度中輸入「老好人」這個詞條,彈出的解釋是「老好人指的是隨和厚道,性格溫柔,不願得罪人,不會拒絕別人,缺乏原則性的人。」在我們這個崇尚溫良恭儉讓的社會文化中,老好人一詞乍聽之下似乎挺符合文化標準的。可是現實生活裡,這樣隨和厚道又溫柔的人,不但不好當,一個不小心還容易幾邊得罪人,費力不討好,恰如體貼的度娘(編按:網友對百度搜尋的暱稱)特地告知的——「然而現在社會中普遍反對老好人主義」。(編按:台灣通常稱文中「老好人」為「濫好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典型的老好人常常是這樣的:害怕衝突,當面對可能出現衝突的場景的時候,老好人大多會第一個站出來,作為潤滑劑,進行各方的調節及說和,避免衝突升級;又例如職場中,老好人往往會熱情積極,幫助同事,團結集體,誰有著急的事,誰需要支援,老好人很能夠發揮雷鋒的助人為樂精神,助人解困。.

感覺很好啊,團體裡、家庭裡有這樣一個潤滑的角色,可以避免很多人際衝突和不愉快,給大家很多支持和溫暖,可是偏偏這樣一個時時的好人,在他忙前忙後照顧他人的過程中,自己疲憊不堪不說,最後還容易被埋怨,不得好。這時候,老好人肯定委屈啊,肯定想不通啊,「我處處為別人著想,時時付出,怎麼最後都成了我的錯了?我做得多也錯的多……」於是也很容易引起另一個極端的現象,就是「別人都是冷漠不感恩的,我付出也是浪費,以後記住教訓,自己顧自己,不和別人摻和」,從最溫暖的人變成最「冷漠」、「傷心」的人。

為什麼溫暖熱情的老好人會常常經歷這樣的人際挫敗呢?這還要從老好人的人際關係模式說起:

邊界不清

現實生活裡,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做了一件事就很難分出心思做另一件事,一段時間花出去,就不能再回來,我們都無比公平的享受著相同的一天24小時,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時間、精力給到別人的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裡的一部分。如此珍貴的資源,我們都需要精打細算的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而為什麼有的人願意輕易花費自己如此珍貴的資源呢?

第一個可能是人際邊界不清,在我們這個農耕文化延續下來的民族中,保留著農耕時代人情社會的習俗和規則,在以前的社會生活裡,一個地區往往是同姓氏族一起生活,生產勞作、婚慶嫁娶,幾乎所有的社會生活細節都是大家一起完成,比如收割的時候,我們家人口不夠了,可以鄉親鄰里共同進行,宗族聯繫緊密,這種互幫互助實際是互相交換的,我家忙的時候你家幫,你家忙的時候我家幫,整體維持平衡。而在現代分工越來越細化,每個人在不同崗位幹不同的事,承擔不同的職責,原來適用的這種緊密的連接需求減少了,並且科技的發展為現代人提供了很多可以自得其樂的可能,使得形成人際間的緊密關係不再是一種現實的生存需求(情感需求除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