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脫鉤到去風險,解析新一回合美中經濟戰

2023-05-25 07:20

? 人氣

5月日本廣島G7峰會,除了烏克蘭議題,其他絕大部分都是在展現七國團結一致對抗中國。(AP)(美聯社)

5月日本廣島G7峰會,除了烏克蘭議題,其他絕大部分都是在展現七國團結一致對抗中國。(AP)(美聯社)

5月21日結束的廣島七大工業國家(G7)高峰會,有如七大工業國揪團抗中的誓師大會。會議公報首先彰顯七國對烏克蘭問題的共同立場主張,其他結論除了延續舊有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裁減核武等議題,賸下絕大部分都是在展現七國團結一致對抗中國──包括因應中國「一帶一路」的「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PGII);宣示「強化經濟韌性與安全」共同對抗中國的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並確保關鍵技術不落入中國之手:甚至攸關全球暖化議題的清潔能源,背後也是企圖減少對中國生產的太陽能設備與鋰電池的依賴。當然,大家最關切的是:峰會公報描述對中國經濟關係時用「去風險」(de-risk)一詞取代「脫鉤」(de-couple),這個轉變的具體意義是什麼?能夠達標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把「去風險」這個詞和中國連在一起,最早來自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3月30日演說中,她解釋當初歐洲為何沒有響應時任美國總統的川普(Donald Trump)與中國脫鉤呼籲,以及她為何要在4月與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出訪北京。她說和中國脫鉤不符合歐州利益,雙方關係不是非黑即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注重去風險而非脫鉤」。之後,歐、亞各國官員陸續使用「去風險」來描述與中國合理的經濟關係。到了4月27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演說中也使用了這個詞:「我們追求去風險,而不是脫鉤。」他解釋說,「去風險」是在建構靭性、有效的供應鏈,確保不會被任何國家脅迫(coercion)。蘇利文這個演說中,兩個目前G7對中策略的關鍵詞「去風險」、「脅迫」都出現了。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美聯社)
把「去風險」這個詞和中國連在一起,最早來自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3月30日的演說。(美聯社)

中國的經濟脅迫除了像之前拒買澳洲礦砂、水產,不賣日本稀土之外,最近中國以反間諜名義突襲檢查在中國的外商顧問諮詢公司,更讓大家惴惴不安。今年3月馮德萊恩訪美,與拜登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就提到要強化嚇阻經濟脅迫,只是當時沒點名中國。美國國會議員也認為現有的「反脅迫」的機制不足,主張加強立法因應,同時與G7、澳洲協同反擊中國的經濟威脅。這次G7峰會也明確宣告要組建「經濟脅迫協調平台」(Coordination Platform on Economic Coercion)。 

美中貿易額新高代表「脫鉤」失敗?

至於去風險,主要想達到的目標有三個,包括:一、限縮中國在國安戰略領域的能力,包括先進半導體等尖端技術;二、削弱中國在某些關鍵物資(例如稀有礦產)的市場壟斷地位,以防北京藉此操弄經濟脅迫;三、分散企業曝險,降低一旦中國與西方貿易突然中斷的潛在成本。

從「脫鉤」變為「去風險」是否代表著美國從川普至今的對中經貿戰略失敗?

世界知名投資銀行拉紮德集團(Lazard)三名地緣政治與財務專家米斯奇(Jami Miscik)、奧薩格(Peter Orszag)和邦澤(Theodore Bunzel)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文章指出,乍看之下,美中貨物貿易在2022年創下歷史新高,除了美加墨貿易協定(USMCA)的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外,中國是美國最大貿易夥伴,占美國商品進口額近兩成。

中美貿易戰,中美第一階段協議達成,白宮官員說中國同意明年將採購500億美元美國農產品,但中方並未證實。(AP)

俄烏戰爭導致榖物價格上漲,讓美國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名目價格跟著飆升,這也推升了美中貿易金額。(AP)

不過細檢視數據發現,2022年美中貿易成長大部分是通膨造成的,而且美中整體貿易成長速度遠低於美國或中國與其他夥伴之間的貿易額成長。這三位專家引述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兩位研究人員波恩(Chad Bown)和王(Yilin Wang)的研究指出:2022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比預測減少了23%。更重要的是,貿易結構出現變化:美國向中國出口更多農產品,但包括先進電子產品在內的工業成品減少了。其實在去年 10 月美國新的半導體出口管制生效前,美國對中出口的半導體和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出口就大幅下降。俄烏戰爭導致榖物價格上漲,讓美國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尤其大豆)名目價格跟著飆升,這也推升了美中貿易金額。

同樣的,自2018年6月川普提高關稅以來,美國從世界其他地區進口額增加了38%,但從中國進口額只提升7%,這比貿易戰之前的成長趨勢低了18%。

而投資方面影響更大,2022年由於清零政策加上對地緣政治風險擔憂,許多企業撤離中國。2022年外人直接投資金成長只有6.3%,成長速度不到2021年14.9%的一半。中國廣大市場讓許多外資企業難以割捨,一些企業雖沒和中國脫鉤,但安排了兩條生產鏈──為了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組建自成一體的生態系,獨立於全球的「非紅供應鏈」。

西方各經濟體不可能和中國完全脫鉤,但很清楚的,在半導體、清潔能源等涉及一國經濟安全的領域,會以「經濟安全與靭性」之名加速脫鉤,這也是此次G7結論的重點。

中亞峰會在中國西安正式展開,各國領袖週四18日齊聚中國西安,個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一對一會談。(美聯社)
在G7登場同時中國舉辦「中國-中亞峰會」對抗。但五國GDP加起來才3970億美元,難以撐起一個足以和美國隊匹敵的生態系。(美聯社)

拜登上任後的確成功說服歐洲、亞太的盟友一起因應中國經濟風險與脅迫,這也是他比川普成功之處,也讓「美國隊」與中國的對抗格局也清楚呈現。中國也想藉一帶一路組織自己為中心的經濟網路,藉此與美國隊抗衡。在廣島G7同時中國舉辦「中國-中亞峰會」,明顯想宣示對抗。中亞五國雖有豐富天然資源和重要地緣戰略位置,但總人口只7900萬,GDP加起來才3970億美元,難以撐起一個足以和美國隊匹敵的生態系。

非紅供應鏈與RCEP的競合

美國總統大選陷入膠著後,中國推動RECP馬上加速起來。(美聯社)
RCEP強調市場面連結,其中中國是最大市場。日、韓、澳、紐、菲這些國家不僅同時是「美國隊」成員也是RCEP成員。(美聯社)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去風險」、「脫朐」主要是從生產面談如何建立不受中國脅迫的自主供應鏈;相對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更強調的是市場面連結,其中中國是最大市場。今年六月RCEP將對15個會員國全部生效。值得注意的是,日、韓、澳、紐、菲這些國家不僅同時是「美國隊」成員也是RCEP成員,而且這些國家更是美國軍事圍堵中國的重要盟友。未來生產鏈和市場連結這兩個作用力會否互相抵消?RCEP和「非紅供應鏈」如何競和?這也將影響著美中經濟戰的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