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威志觀點:蔡英文內政做不好外交跑龍套

2018-08-22 06:50

? 人氣

總統蔡英文出訪「同慶之旅」返國,薩爾瓦多隨即宣布與我斷交(取自總統府)

總統蔡英文出訪「同慶之旅」返國,薩爾瓦多隨即宣布與我斷交(取自總統府)

蔡英文總統前往友邦巴拉圭及貝里斯訪問9天剛結束,就在返國隔天,薩爾瓦多便宣布與台灣斷交。外交部吳昭燮部長指稱「薩國不斷要求大量資金,對於金援外交,甚至與大陸競逐,違背我國民主原則」。顯然,外交途徑一再遭受打壓,蔡總統只能一味呼籲國人團結,或者藉由出訪聊表一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蔡總統此次出訪重點便是去程過境美國洛杉磯,回程過境休士頓,是美國通過《台灣旅行法》後首次出訪,因此過境待遇備受關注。而美國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對我提供許多重要支持,來對抗中國大陸。蔡總統在兩岸關係惡化嚴重之時,便存有藉著美國的影響力拓展國際空間的思維。

即以美國為非正式的保證地位,來鞏固相關國家的邦交,甚至,維繫重要國際組織的認同;至少,對外象徵意義是,我們還有17個主權國承認邦交關係,以及我們還正式參與了20餘個國際間政府組織。然而拉攏美國對抗中國,此舉是否「飲鴆止渴」,利弊難斷只是容易陷於夾殺陣中!

不過,這些正式與非正式的外交關係或合作伙伴,其實與蔡總統的施政並無多大關連,過去來台訪問的巴拉圭總統卡提斯(Horacio Cartes)數次提及蔣介石及其貢獻;蔡總統此次訪問巴拉圭,該國新任總統阿布鐸(Mario Abdo Benitez)在臉書和推特上都使用「中國—台灣的總統」,這豈不等於減損了蔡總統的國際地位?

蔡英文總統同慶之旅出訪,過境美國所到之處,歡迎她的僑胞舉的民進黨旗遠遠超過中華民國旗。(蔡英文臉書)
蔡英文總統同慶之旅出訪,過境美國所到之處,歡迎她的僑胞舉的民進黨旗遠遠超過中華民國旗。(蔡英文臉書)

不僅如此,出訪過程中,蔡總統在洛杉磯拜訪當地85度C門市並購買咖啡,遭中國網友砲轟85度C是台獨企業,引發軒然大波。隨後蔡總統亦表示政治打壓,更讓台灣企業被迫政治表態,對兩岸關係尤其是台商企業反而毫無助益。

又從蔡總統回程抵達美國休士頓過境,僑界反應兩樣情可見;雖然舉行僑宴人數近千,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與兩位聯邦眾議員也出席;但場外也聚集國民黨僑民、中國大陸民眾抗議,可說是製造了對立的氣氛。

蔡總統執政後,不僅兩岸關係急遽惡化,而今,民進黨政府又要以「促進轉型正義」偏離中華民國的定位,要以「修改歷史課綱」隔斷中國文化與道統;未來無論是兩岸還是國際關係,將會逐漸引發邦交國家的質變與量變,或許屆時,國際社會眼中的台灣,可能成了無從尋根的遺孤了。

蔡總統去程過境美國洛杉磯,參觀雷根圖書館時發表談話,表示「任何事情都可以談,除了自由跟未來是不可以被妥協」;其引用美國總統雷根名言,令人訝異!因為蔡總統施政民調低迷,反而這是過半數以上台灣人民要問的「自由與未來被妥協掉了嗎?」

執政黨以絕對優勢掌控國家「行政權」與「立法權」,又將實質影響力伸進「司法權」,甚至「監察權」,以違憲機關、威權手段、凍結財產的政治操作,已讓人民感受到憲法保障的自由與未來,是否被蔡政府以「轉型正義」妥協掉了!蔡總統若能穩定國內政治、融合兩岸關係,或許就不必大老遠跑到美國歌頌雷根了!

20180814-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14日參訪雷根圖書館並發表公開談話。(總統府提供)
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參訪雷根圖書館並發表公開談話。(總統府提供)

美國前總統雷根一生堅持民主自由的價值,讓民主的浪潮推倒了柏林圍牆,讓冷戰能夠結束。相對蔡總統卻架起了一道道圍籬、拒馬與維安車隊;並在政府新設「黨產會」凍結政黨與社團財產、新設「促轉會」追究兩蔣統治的象徵與措施,挑釁族群議題、分化兩岸人民情感,一而再、再而三讓冷戰擴散。

其次,看看蔡總統是如何學習雷根前總統「信守國家利益跟自由民主的原則」?她寧可破壞憲法上「信賴利益保護原則」也要對付軍公教退休人員!她寧可縱容「一個法律地位可能違憲的黨產會,採用片面或曲解歷史的證據」也要推定一個5、6、7年級共同參與的社會公益團體救國團為國民黨的附隨組織」;無視救國團人事、業務均與國民黨無關。

我們不禁要問,破壞了一個對國家、對社會貢獻多年的團體,使用極權國家常用的「推定權」、「凍結權」、「溯及既往法制」與「迴避司法審查」,讓台灣走向民主獨裁,以為掌握民主多數,就可以為所欲為!請問蔡總統「國家利益」何在?「自由民主」何在?

若是一方面強調和解,一方面又製造對峙,這個國家怎麼團結?若是一方面鞏固外交訪問友邦,一方面又攪亂內政鬥爭政黨,這樣的國家怎麼進步?蔡總統究竟此行是去「媚外」還是「撒錢」?還是只能帶著欺騙國人的「口號」跑跑龍套!

*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中華人權協會副理事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