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歷史,兩岸各自表述:台灣與中國的歷史教科書有何不同?

2018-08-17 09:25

? 人氣

大陸稱張學良與楊虎城為「偉大的愛國者」,稱張楊兩人「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最終扣押了蔣介石,實行了『兵諫』」。台灣則稱,「國民政府深知國力不足與日本對抗,於是採取『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但由於日本不斷地侵略行動,民間反日情緒升高,中共借機宣傳『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負責剿共的張學良部隊士氣因此受到影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
張學良(左)與蔣介石。

中共一直稱「中國共產黨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八年抗戰」的表述是以1931年7月7日日軍入侵華北(史稱「七七事變」)起點,也是兩岸多年來共同沿用的說法。但2017年1月,中國教育部發函要求,全國中小學教材把以往的「八年抗戰」描述改為「十四年抗戰」,輿論嘩然,國內外網友也對此進行了調侃。

「這只是說法上的改變,並不影響對抗日戰爭不同階段認識的根本問題,說『十四年抗戰』只是更突出中國人民從事反法西斯鬥爭的時間更早而已。講局部抗戰,從1931年起,講全面抗戰,還是從1937年講起,」趙立彬說。

林杉告訴BBC中文,台灣也有類似「十五年戰爭」的提法,但正式考試時還會用「八年抗戰」。

大陸媒體曾經報道,台灣2004年康熹版教科書中認定「抗日並非是共軍的主要目標」,「除了抗戰初期略有表現之外,其後皆乏善可陳,而且經常在國軍背後偷襲摯肘」。

中國遊客在延安穿紅軍服跟毛象合影
中國遊客在延安穿紅軍服跟毛象合影。

「這樣子的陳述是很正常的,」林杉表示。「確實那個時候整個抗戰過程中共產黨在崛起,真正實力懸殊下來應該是抗戰後的事情。不過因為中國現代史的部分爭議很大,課本裏我們都是簡單提到,大考也很少考這個地方。」

「台灣的教科書有時有點滯後,以前習慣了說中共不抗日,說共產黨利用抗日趁機坐大。後來學術界對中共抗日還是有一定認識的,但相比大陸這邊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評價,仍不夠客觀。抗戰一年後,共產黨領導的抗戰基本上是獨立自主的,不像初期會在具體戰役上配合國民黨,所以國民黨看不到,」趙立彬說。

大陸教科書將內戰原因完全歸結於國民黨,稱「1946年6月,蔣介石不顧人民的和平要求,發動了內戰」。而台灣教科書認為,內戰爆發的原因是「國共爭奪日軍受降地區」,並且是「中共利用抗日時機暗中發展實力」,最終「由劣勢轉為優勢,使得中共在民國38年底幾乎控制了整個中國大陸」。

對於這段歷史,大陸重點強調了中共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毛澤東思想,是中共獲勝的「理論武器」,並單獨作為一個章節來講述。台灣則從自身視角出發,反思了國民黨潰敗的原因,認為國民黨在短短四年內被中共擊敗的主要原因是國民政府腐敗、經濟崩潰、中共獲蘇聯扶植,並在農村迅速壯大勢力。兩方均承認,中共軍事指揮勝於國民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