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珍專欄:總統不能團結國家,「愛國」只能成為問號

2018-08-17 06:20

? 人氣

蔡英文總統還記得曾經的承諾:要團結國家嗎?(取自蔡英文臉書)

蔡英文總統還記得曾經的承諾:要團結國家嗎?(取自蔡英文臉書)

「坦蕩的政敵即使在政治觀點上有強烈差異,依舊有合作的可能性,但總統以及很多中國政治人物似乎都沒有這種觀念…,在政治上與國家領導者意見相左,在『這裡』被混淆成對國家不忠、甚至是叛國。這種缺乏對於個人獨立性的欣賞,恐怕會繼續帶來麻煩。」─(古德諾,一九一三年)。

古德諾是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第三任校長,在出任校長前他受聘為中華民國政府的憲法顧問,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國─南北分裂,北洋政府袁世凱想稱帝,國民黨居多數的(北洋)國會想搞內閣制,南方孫中山的廣州政府則蓄勢討袁,他觀察中國民情政情後寫信給美國友人(推荐他出任顧問的卡內基基金會)說,「我必須承認,我並不相信這部憲法有多麼重要,因為中國人根本不會實踐他們採用的任何一部憲法!」為此,他企圖在盡量適應中國人的歷史與傳統背景,調節並擴大憲法賦予總統的權力,結果卻被袁世凱用來為其復辟背書,當時《華盛頓郵報》用社論批評:「很難相信美國學者居然會給這麼一個支持中國君主制的建議。」《洛杉磯時報》則直接質疑他:「歷史課是倒著學的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歷史的喟嘆也是嘲諷,一百零五年過後,證明他真說對了,「中國」─走了一百多年,中華民國人民共和國建政伊始,早在七十年前也就有了「憲法」,依舊未曾真正「實踐」。

古德諾受聘為政府憲法顧問。(中研院近史所)
古德諾受聘為政府憲法顧問。(中研院近史所)

中國不曾實踐憲法,台灣忘了法治

當年的「中國」─中華民國,敗退台灣後算是行憲了,但隨即有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不要說政敵,即使異議者亦以叛亂罪處置;直到蔣經國晚年的政治開放,直到李登輝主政後的一九九一年宣布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廢止臨時條款,另訂「憲法增修條文」,真正符合「民主」憲政秩序算是裁衣重製後建立;然而,古德諾又說對了,不論承不承認台灣人是中國人,根底裡的還是傾向行政權(掌大權的總統),而非制衡佔上風的立法權。

更難堪的是,三次政黨輪替之後,台灣竟像百年前古德諾口中的「這裡」,對待意見相左的政敵,愈來愈冷酷,李登輝時代還念茲在茲扶植在野黨(民進黨),不惜分裂國民黨;陳水扁時代選舉動員再厲害,卻也不忘與在野領袖(國親兩黨)高峰會;馬英九時代呼籲對話不可得,至少還有一次辯論,一次高峰會(和蘇貞昌);蔡英文兩年除了開開心心與馬英九政權交接,「朝野對話」這四個字彷彿成了「歷史遺蹟」,堆滿了塵埃,她是拂都懶得拂,「轉型正義」成了她的推土機,一路推倒國民黨和她想像的附隨組織,就像古德諾的觀察和預示:「這是他們的天性,他們根本沒有法治國的觀念。」只要司法院大法官拖著賴著, 任何對黨產條例有違憲之虞的批評,她都可以置若枉聞,拋諸腦後,當然不會思索她所清算的國民黨,和二二八的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國民黨、兩蔣的國民黨有什麼不同?李登輝主政下的「寧靜革命」算是被她一把掃進歷史的塵埃中,不知何時就將成為灰燼。

在政治評論家詹錫奎牽線下,台北市長柯文哲於9日拜訪前總統李登輝。(取自詹錫奎臉書).jpg
蔡英文總統把前總統李登輝的「寧靜革命」掃進了歷史的塵埃裡。圖為台北市長柯文哲拜訪李登輝。(取自詹錫奎臉書)

推土機式的轉型正義,把「寧靜革命」掃進歷史塵埃裡

對蔡英文而言,歷史就是塵埃,而非殷鑑,可偏偏民進黨蔡政府對「歷史」還有著洗腦般的執著,「課綱」成為他們倒騰不休的戰場,從「文化」到「歷史」,最近的歷史課綱變革,一是揚棄編年史,二是中國分域於東亞架構之下,引發「去中國化」的爭議,這樣的爭議當然是政治性的,就歷史而言,意義不大,照教育部的辯解,中國史還在,只是「納入東亞架構」,東亞架構哪裡脫離得了中國?日韓脫離不了,台灣又哪裡脫離得了?難不成「唐山過台灣」竟是「假歷史」?

回望民國看歷史,一九三一年清華的美國教授譚唐寫過:「中國文明的悲劇似乎在於,儘管他們具有『天下』觀,但中國文明中的『天下』其實只是微觀的。」簡單講,中國的「天下觀」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中原是天朝,是修齊治平對內觀照的人生哲學,而非視野向外、具有現代意義的「國際觀」、「世界觀」,從這個角度看,歷史課綱不只是要把中國、還有台灣,納入東亞架構不夠,應該更擴而廣之擺在「東西交流架構」之下,才能從歷史脈絡或流變中,看到中國和台灣與世界分合交疊(或交戰)的血淚辛酸或飽滿與精采。問題只在於高中老師教不教得動?而高中學生學不學得來?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即將上路,上任後首度出席的教育部長葉俊榮(中)表示,新課綱以核心素養為中心,擺脫了課本、文本中心的思想。(教育部提供)
課綱不論怎麼修、不能忘却所來之徑。圖為教育部長葉俊榮說明課綱變革。(教育部提供)

却顧所來徑,不能讓「你愛哪一國」成為社會裂痕

「去中國化」的質疑有兩層憂慮:一是台獨,二是毀棄中華民國,不僅僅在變革課綱,即使蔡英文以元首身份出訪,過境美國僑胞舉民進黨旗歡迎,都有人問:你們到底歡迎哪一國總統?這能怪誰?就任總統後第一次出訪,蔡英文在友邦簽名落款是「台灣總統」,雙十講話開口閉口「這個國家」,就是說不出「中華民國」。

抱著「台灣地位未定論」或「台灣前途自決」的獨派或民進黨,到底知不知道他們口中背誦李登輝的話話:「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必宣布台獨」的真意?因為一九九六年全民直選總統的那一刻,就是台灣終於走到(又是)百年前「威爾遜時刻」,我們已經用全民意志讓台灣─中華民國─成為被治者同意的合意政府,這就是「寧靜革命」,而三次政黨輪替的意義在於鞏固國民意志,絕非愈趨分裂的社會對壘。

「中華民國是台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不只是政治口號而已,「却顧所來徑」了解「我之所從出」,於人於國家都是重要的,也是「歷史」的價值,民進黨反覆修改課綱,改變不了「所來之徑」,歷史從來向死而生,問題在於理當做為國家團結象徵的總統,若不能做到團結,甚至成為深化裂痕的發動機,懷疑國民或讓國民彼此懷疑「你愛的是哪一國」?豈不是讓「愛國」向生而死?歷史,不再只是勝利者的書寫,總統不論自我感覺多良好,課綱怎麼改,歷史終究會給予公正且無情的評價。

本篇文章共 4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8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夏珍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