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玓、鄭亘良觀點:從「起手式」到「自由式」─「反戰連署」爭議下的公共溝通困境與改善

2023-03-28 06:40

? 人氣

另外一種回應方式則是以諷刺的、嘲笑的、嗤之以鼻的姿態發言,像是「用膝蓋想就可以」、「小孩子都知道」、「不知道在公三小」等等用詞。這種姿態除了不利於溝通,恐怕也只是用來包裝上述內心的脆弱和焦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裡尤其要說,平常以進步或批判知識分子自居的朋友們,面對不符主流常識與情感的異議,乃至面對極端,去正視、聆聽、理解、溝通,進而反思與互相學習,不正是進步或批判之所以可以成立的基礎嗎?難道說,這些信仰根基,只要一碰到特定議題,就都可以全部丟到一邊,隨著社群媒體的集體情緒起鬨?

近期英國社會學者William Davis提出了「反應經濟」(reaction economy)一詞,描述社群媒體需要博取關注、快速回應的情感特質,進而形成了一種取消討論、缺乏寬恕(forgiveness)的反動文化。這正是目前連署聲明後續公共討論的寫照:當許多反對聲音只是尋求同仇敵愾的對立情緒認同,恐怕只會將異議的聲音推的更遠,社會也更加撕裂。

另一方面,因為無法實質對話,許多的反對意見也好似在照鏡子:批評別人跳針的,其實自己也只是在覆誦;批評別人不切實際的,其實自己也只是在講抽象原則;批評別人不懂國際現實的,卻也不免在簡化國際現實。

重要議題正等著我們思辨

事實上,有很多問題需要儘快進行探討。例如,對大多數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我們,究竟怎麼理解戰爭?呼籲反侵略和備戰,具體的作法和可能的結果是什麼?連署聲明著力批判美國,很多反對者也表明知道美國在當前局勢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卻總是在以「抗中保台」的立場上,就此繞過:究竟選擇依賴美國,台灣將需要面對什麼風險,可能要付出什麼代價?這些風險與代價是我們可以接受的嗎?舉個例子,美國國會就曾提案希望前總統陳水扁派遣3.5萬軍人前往伊拉克協同美軍作戰,如果台灣需要依賴美國軍事協助備戰,當美國有這類要求時,台灣社會能接受嗎?如果發生戰爭,對於兩岸的人民,以及受到兩岸與美中關係影響的亞洲其他地區人民,例如沖繩、南韓、菲律賓等人民,會怎麼思考這個問題?

台灣社會在相關議題上的辯論品質無法提昇,確實是大家共同的困境,也是長期對於國際情勢和兩岸關係的認識與探討不足所累積出來的(因為在台灣,政治操作往往只需要表態,不需要實質討論)。國際現勢、兩岸關係跟台灣內部政治社會變遷之間要如何建立起一個既不偏離現實,但又能夠反映島內民意,且具有未來性的連結方案,更是缺乏且急需辯論的課題。

不過,要公平地說,連署聲明固然有很多需要論辯之處,但至少發起者試圖突破這個公共溝通困境,即便帶來某些負面效應,卻也啟動了辯論的開關。我們期待的是,各界能夠共同把辯論的品質往上提昇。此外,我們更期待這一陣子拋出類似「應該向對岸政府和人民發起抗議和連署」呼籲的人們,也能為我們提出更「正確」、更「有效」的行動方案作為示範,讓大家一起為守護台灣做出實質的努力。

最後,也想拜託各位在學院或各領域有一席之地的「大人」們,稍稍顧念一下公共溝通環境的健康和良善。是不是可以少一點敵我畫界,多一點寬容理性;少一點氣急敗壞,多一點深思熟慮。經過這幾天,罵也罵夠了,可不可以把思想和辯論的空間拓寬一點,特別是讓年輕一輩的學生、朋友、孩子們不要只是感受各種負面情緒,讓他們可以在不被僵固思維綁架的狀況下,更放心和更自由地形成和發表他們對台灣未來的想法,包括對戰爭的意見。至少,不要讓他們覺得,「喔,原來出於善意的公共倡議和行動,會招來這樣的後果和下場!」

*作者魏玓為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常務理事、鄭亘良為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秘書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