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中華觀點: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出動,台灣明天更美好

2018-08-20 06:30

? 人氣

回顧過往政策經驗 利於新方案完善

第三,行動方案中很多是過去提出卻沒完成的政策,因此可說明過去這些政策沒完成或功虧一簣的原因之所在。例如,方案中提出「理財中心」的概念,但是在2012年8月21日行政院召開「財經議題研商會議──金融場次」時,政府就已推出發展「以台灣為主之國人理財平台」,而2014年又提出「亞太理財中心」等施政口號;這些都表示歷屆政府的思維大致雷同:當想要振興金融或表現特色時,幕僚或是絞盡腦汁,或是拜訪各地專家,但仍會有江郎才盡之時,最後推出的往往就是發展理財中心。或許重點可以探討為何歷屆政府過去走到一半就停止?是法規落後或是制度不全所致?首長更迭太快?或是保守心態?或過度保護?都可以再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四,又例如行動方案中提出「協助中小企業」,更可說是新政府關心升斗小民的具體表現,在台灣中小企業就業的人數高達90%,所以歷屆政府投入這方面的資源可謂相當龐大,而針對協助中小企業的幕僚分析或委外報告可說汗牛充棟,而推動的結果也是有一些成績,例如在金融危機時,對中小企業的保證成數,由最高80%拉到全額保證,減緩了危機對中小企業的衝擊。今天當政府決定積極地協助中小企業,可以先辨識今天的中小企業問題是否不同於過去,如果不同,可先討論如何採用新策略;如果相同,把過去報告再研究一下,從中取其精華。

第五,行動方案的「國際化」或「擴大銀行規模」的觀點描述,精準指出:「本國金融機構眾多、規模小且同質性高,相較於國際性銀行,市場開發能力不足、資金不夠雄厚,須透過整併提升競爭力。」這也與歷屆政府想的政策方向大致相同。在2005年10月,政府推出「國家冠軍銀行」 (National Champion) 的概念,當時陳水扁總統就指出,本國金融機構眾多、規模小,當時政府就期盼台灣應要有一家大銀行作為代表,到亞洲各地,甚至是全世界設立分行、子行,開疆闢土;而在2013年,政府又鼓勵台灣金融機構打「亞洲盃」,背後的思維大致雷同── 藉金融規模的擴大,帶給台灣人更好的生活美景,並提高經濟生活。而這項議題也在歐洲被討論過,他們指出,這是雙C的問題(Concentration and Competition)。所以大銀行這觀念一直令人又愛又恨,好處在方案中已說明,而不利之處,如大銀行帶來的資源壟斷、裙帶資本主義、利益不公平分配等較少討論,而這些才是使台灣人內心恐懼的根源,2004年在推動大銀行時就為此產生許多弊案,學術上也指出文化會影響金融,行動方案可以多著墨於目前是否文化與產業結構有所改變,該如何避免資源被誤用;如此一來,擴大銀行規模就更易成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