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中華觀點: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出動,台灣明天更美好

2018-08-20 06:30

? 人氣

近期政府提出金融發展行動方案,期望透過方案之執行,促使台灣產業轉型之路走得更順暢。(取自pixabay)

近期政府提出金融發展行動方案,期望透過方案之執行,促使台灣產業轉型之路走得更順暢。(取自pixabay)

近期政府提出金融發展行動方案,期望透過方案之執行,促使台灣產業轉型之路走得更順暢;身為公民的我們,也可深入檢視方案的細節,一起努力使台灣邁向更好的未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近政府推動的「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展現了政府對台灣金融體系遠大的企圖心,其中以增加金融競爭力為最終目標。行動方案中,有些是具有前瞻性,而有些具策略性,或強調基礎建設、加強過去未完成的方案,這些都令人振奮,但智者百慮,必有一失,本文提出某些行動方案中可能有未臻完善之處,盼更有助於推動方案成功。

金融與實體產業結合 共創雙贏機會

第一,行動方案中的前瞻性策略,可以金融科技為代表。例如方案中說:「我國為全球首部成文法推動金融監理沙盒之國家,監理沙盒措施提供產官溝通對話機制、法規調適機制、扶植金融創新及加速創新商轉等功能。」而方案中也對金融業從事金融創新研發,給予投資抵減。推動的整合電子支付業及電子票證業管理法制,提供支付工具網路及實體整合運用,都是在目前制度下,一針見血解決行動支付的政策。

只可惜國內的科技業未能善加利用,讓LINE先以第三方支付執照,成立LINE PAY,但LINE PAY靠綁定信用卡支付仍有諸多不便,它再聰明地吃下有電子支付業執照的一卡通30%的股份,直接綁定銀行卡;下一步應就是與國內銀行成立網路銀行,一旦可以吸收存款,就能席捲所有線上業務。行動方案展現大度,接受國內外業者申請,但連最自由的美國都提出美國優先,故方案可分小小篇幅,討論台灣優先的觀念。

LINE PAY從去年開始深受消費者喜愛,不僅方便更是吸睛(圖/katemangostar@Freepik)
LINE PAY靠綁定信用卡支付仍有諸多不便。(圖/katemangostar@Freepik)

第二,我們常誤以為所有企業表現不好,背後的問題都來自資金的斷鏈或金融的不支持。例如行動方案中提到,過去這麼多年來,「我國有超額儲蓄,國內資金充裕,應將其引導至實質生產活動。」但為何這些超額資金過去幾年沒有被引到實體生產活動?是市場失靈,還是市場機制運作的結果?是政府過度干預,還是政策不確定性所造成?是法規不符時代環境,還是大環境改變致使?不管哪一種原因,我們都知道金融界如果有機會賺錢,它們早就做了;如果它們不做此業務,背後必有深層原因。我們了解,在行動方案短短的文稿中,當然不可能詳細說明細節,但化龍點睛的提醒還是可以的,這部分應可對症下藥提出核心原因。

所以,我們支持政府提倡的金融產業應與實體產業密切結合,二者結合才會雙贏,也完全贊成金融挺文創、金融挺綠能、金融挺科技、金融挺中小企業,在金融全力幫助這些實體產業時,我們也要反思並克服這些產業的一個共同特色:回收的現金流具有不確定的本質,所以要達到雙贏,政府可以鼓勵各產業自行討論出一些評價準則,以文創為例,文藝界可告訴我們如何判定哪一種文創表現是好的、美的、有未來性的、提升人類價值的;即使無利可圖,但有美好事物可以欣賞,或幫助社會,金融業也可以想成是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回顧過往政策經驗 利於新方案完善

第三,行動方案中很多是過去提出卻沒完成的政策,因此可說明過去這些政策沒完成或功虧一簣的原因之所在。例如,方案中提出「理財中心」的概念,但是在2012年8月21日行政院召開「財經議題研商會議──金融場次」時,政府就已推出發展「以台灣為主之國人理財平台」,而2014年又提出「亞太理財中心」等施政口號;這些都表示歷屆政府的思維大致雷同:當想要振興金融或表現特色時,幕僚或是絞盡腦汁,或是拜訪各地專家,但仍會有江郎才盡之時,最後推出的往往就是發展理財中心。或許重點可以探討為何歷屆政府過去走到一半就停止?是法規落後或是制度不全所致?首長更迭太快?或是保守心態?或過度保護?都可以再討論。

第四,又例如行動方案中提出「協助中小企業」,更可說是新政府關心升斗小民的具體表現,在台灣中小企業就業的人數高達90%,所以歷屆政府投入這方面的資源可謂相當龐大,而針對協助中小企業的幕僚分析或委外報告可說汗牛充棟,而推動的結果也是有一些成績,例如在金融危機時,對中小企業的保證成數,由最高80%拉到全額保證,減緩了危機對中小企業的衝擊。今天當政府決定積極地協助中小企業,可以先辨識今天的中小企業問題是否不同於過去,如果不同,可先討論如何採用新策略;如果相同,把過去報告再研究一下,從中取其精華。

第五,行動方案的「國際化」或「擴大銀行規模」的觀點描述,精準指出:「本國金融機構眾多、規模小且同質性高,相較於國際性銀行,市場開發能力不足、資金不夠雄厚,須透過整併提升競爭力。」這也與歷屆政府想的政策方向大致相同。在2005年10月,政府推出「國家冠軍銀行」 (National Champion) 的概念,當時陳水扁總統就指出,本國金融機構眾多、規模小,當時政府就期盼台灣應要有一家大銀行作為代表,到亞洲各地,甚至是全世界設立分行、子行,開疆闢土;而在2013年,政府又鼓勵台灣金融機構打「亞洲盃」,背後的思維大致雷同── 藉金融規模的擴大,帶給台灣人更好的生活美景,並提高經濟生活。而這項議題也在歐洲被討論過,他們指出,這是雙C的問題(Concentration and Competition)。所以大銀行這觀念一直令人又愛又恨,好處在方案中已說明,而不利之處,如大銀行帶來的資源壟斷、裙帶資本主義、利益不公平分配等較少討論,而這些才是使台灣人內心恐懼的根源,2004年在推動大銀行時就為此產生許多弊案,學術上也指出文化會影響金融,行動方案可以多著墨於目前是否文化與產業結構有所改變,該如何避免資源被誤用;如此一來,擴大銀行規模就更易成功。

第六,政府也充分了解基礎工作的重要性,如行動方案中建議:「並將督導券商公會建置亞洲地區主要國家資料庫,充實內容。」而這個建議在2013年就被提出,當時為了建置海外佈局資料庫,說明了:「為利我國金融業辦理佈局亞洲之策略規劃評估,銀行公會、券商公會及保險事業發展中心已建置資料庫,蒐集包括印尼、印度、柬埔寨、泰國、寮國、緬甸等國之監理法規、相關研究報告及當地金融市場概況等相關資訊,並持續擴充資料庫內容與範圍。」而行動方案可以先說明上次建置海外佈局資料庫的執行結果,例如進展到何種程度?如果要繼續,應加強哪一部分?

直面台灣環境 留才攬才不流於空頭

第七,要「發展台灣成為國際創新基地,培育出國際級企業及專業人才」,這問題也是常被討論的願景,例如要成為金融科技的國際創新基地,可說明以哪一國為設想的比較對象?另外,不能每次要人才時,都是說要留才攬才,而完全不管台灣環境面臨的死結。以攬才為例,如果這人才來自先進國家,台灣薪水太低,引進這類人才並不容易;如果這人才來自對岸,申請單位可能會自我設限,自動排除這些人。而留才方面,除了考慮政治傾向,應同時強調專業,有表現好的,可提升其職務等級、給更高薪水,若可說明如何打開這些死結,才能感覺方案更貼近民眾。

每個政策都有它的難點,這也是為政不易之處,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全力推動台灣競爭力,範圍廣大,難免有小疏漏之處,故提供淺見,盼能助政策執行。

*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講座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