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亮觀點:正視日益弱化的上市危機

2018-08-15 07:10

? 人氣

另如2016年7月在紐約和東京同時上市的日本LINE公司,直到當年3月還處於累積虧損狀態,但2013至2015年營收年增率,分別為509%、119%、39%,已經顯現成長能量,符合美國和日本的上市標準。儘管公司未來成長性仍不確定,但美日IPO市場都願意提供支持,使LINE得以成為亞洲通訊軟體巨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即時通訊軟體LINE在紐約證交所股票上市(IPO)(AP)
即時通訊軟體LINE在紐約證交所股票上市(IPO)。(資料照,美聯社)

顯而易見,不管是美國Amazon或日本LINE,只要換到台灣,都不可能得到IPO核准,也不可能享有資本市場支持,很可能因此無法熬過企業擴張的關鍵時期。熟悉台港IPO市場的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不禁悲觀做出結論:「港交所對資本市場的空前改革,已經宣判台股IPO死刑!」

更嚴重的是,台灣新創公司選擇海外上市,並不只因為IPO相對困難,更因為次級市場的成交量日益萎縮,導致台商不得不尋求海外募資。以2017年股市日均成交量為例,港股高達HK$884億(約NT$3,403億),滬深股市更高達RMB¥3,082億(約NT$1.4兆),反觀台股不到NT$1,000 億,明顯不利於大型股的大額交易,也難怪大型股越來越少選擇台灣上市。

又如2017年股市本益比,台股平均本益比只有15.5倍,以高新科技為主的深交所本益比則高達38.3倍。上證儘管以傳產為主,但科技股本益比也遠高於台灣。以鴻海為例,台股本益比只有10.75 倍,但FII在上證以低標發行,本益比就衝到17倍,儘管FII資本額高達NT$821.2億,募資總額更高達NT$1,292億,但上證日均交易量龐大,FII上市後立刻飆出3根漲停。不管是本益比或成交量,台股都難望項背。

正因為台股不管是本益比或成交量,都難以和香港或中國競爭,唯一後來居上的競爭策略,只有從制度鬆綁著手改革,亦即給予更便利、更寬鬆的IPO條件,包括縮短審查程序和時間、降低公司上市門檻等,才能保住台灣具有成長潛力、但尚未獲利的新創公司。此外,也要減少企業併購的法令障礙,讓上市櫃公司更有機會透過併購成為大型企業,才能彌補IPO市場越來越零碎化,大型公司不得不尋求海外上市的無奈困境。

*作者為立法委員,本文由台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精彩全文詳見《銀行家雜誌》8月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