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馬英九登陸祭祖VS.蔡英文過境美國─利己還是利民?

2023-03-21 07:20

? 人氣

前總統馬英九將在三月底四月初登陸祭祖並率團青年交流。(資料照,蔡親傑攝)

前總統馬英九將在三月底四月初登陸祭祖並率團青年交流。(資料照,蔡親傑攝)

巧不巧,前後任總統三月底四月初,不約而同出訪,現任總統蔡英文出訪中美洲友邦,重點在過境美國會晤眾議院議長在麥卡錫;卸任元首馬英九則在出境限制期滿後準備登陸祭祖兼青年交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前後任領導人出訪,都引起不同程度的「爭議」,却也做出相應的「緩和舉措」,比方蔡英文過境美國的安排,是為了應對麥卡錫意欲訪台而可能升高的台海緊張,故而換個方式,在美國境內會晤麥卡錫;馬英九登陸,毫無疑問在如今國內外「抗中」形勢下,壓力更大,馬英九婉拒馬習二會的安排,以純民間交流與祭祖的「家事」行程,刻意降低政治性,但還是寫下第一位卸任元首登陸的紀錄,馬英九或許並非故意,但出訪鋒頭確實壓過蔡英文。

祭祖與促統不能畫上等號,反戰不是投降

特別的是,總統府對馬英九此行,並未惡言相向,除了期盼馬英九「能向對岸及世界展現符合國家利益與國民情感的作為,展現台灣民主自由的價值與兩岸交流對等尊嚴的立場」,還請相關單位就馬英九此行的安全事宜「給予必要協助」,簡單講,做為卸任元首,解除了出境限制,但維安禮遇還在,特勤人員是否能隨之登陸?如果可以,某種程度就是對岸承認了馬英九做為前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身份,即使他的行程是民間的,這和二00五年前國民黨主席連戰「破冰之旅」沒有卸任禮遇迥然不同。

馬英九到底有沒有必要在此時此刻登陸?當然可以討論。即使總統府給予祝福,民進黨依舊行禮如儀臭駡一頓,指責卸任元首不能成為對岸促統的棋子。

首先,祭祖不能和促統畫上等號,否則駐日代表、前高雄市長謝長廷和前副總統呂秀蓮當年登陸祭祖,豈不也是促統?呂秀蓮祭祖早在她當選立委之前,當時她站在龍潭樓古井邊說:「我要喝一口故鄉的井水,這叫飲水思源。」謝長廷則是卸任行政院長後登陸祭祖,他引用蘇東坡名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強調「做對的事,非常愉快」,被問到「何時可以開展黨對黨的時代」?謝長廷的回應是,他無法代表黨主席蘇貞昌回答,但是,「今日我足跡,未來後人路」,「在沒有路的時候,第一個走出來的人要很小心,別人都會看他足跡往前走。」很遺憾的,謝長廷的足跡,並未對民進黨的後來人有任何啟發。

其次,和平與促統也不能畫上等號,更不能與「投降」畫上等號。就在馬英九辦公室宣布登陸行程同時,一群學者公布「反戰聲明」,學者們願意站出來提醒,「美國為維持自身的單極霸權,在抗中的過程把台灣當成籌碼想削弱中國,為何台灣要擔負這個責任?大家都說中國想併吞台灣,但美國為了自身利益要犧牲台灣,這不同等可怕嗎?」如此冷靜的聲音,很可能被淹沒在「抗中保台」的主旋律之中,但是,台灣即使身不由己成為大國的棋子,却不能不思考,戰爭,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今日反戰被質疑為「投降」、「疑美」,明日若真台海真爆發衝突,不反戰,台灣又有什麼立場反對中國的武力?

登陸每一步,都在檢驗一中還有沒有各表空間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連續舉行「台海安全」相關民調,趨勢不變,都有七成五以上的受訪者希望兩岸和平;和平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民進黨的思維是「備戰才能避戰」,但「備戰」不能成為口頭叫囂的「引戰」,維持兩岸交流就是止戰、避戰之舉,不論兩岸未來走向如何,對兩岸人民而言,戰爭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當年,連戰「破冰之旅」,行前特別與前總統陳水扁通了電話,或可為蔡英文和馬英九參考。

馬英九此行,除了走訪父母的母校,還要拜謁中山陵,在南京參訪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即國民政府的南京總統府)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在上海走訪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武漢、長沙、重慶都是抗日重要據點,蔣介石在武漢發表「寧為玉碎,毋為瓦全」的「武漢撤退告全國軍民書」,但耗時四個多月的漫長戰役,讓國民政府順利將人員設備撤往西南;長沙會戰三戰皆捷,鼓舞軍民之心;這些都是中華民國無法抹去的史頁,馬英九的祭祖與青年交流之行,重中之重不在祭祖,而在彰顯中華民國今猶在,就像前行政院長郝柏村生前重走抗戰遺跡,毫不退讓地指責對岸的抗日戰爭紀念館並未呈現史實,抗戰是由蔣介石領導的。

從來不喜歡或者不習慣宣揚中華民國的蔡英文總統,出訪友邦簽名甚至自稱台灣總統,此行不論是訪問友邦或過境美國,她會一路「台灣」到底?還是願意在友邦提及自己「中華民國總統」的身份?而認同「九二共識」的馬英九,此行考驗更大,他踏上大陸的那一刻起,就在檢驗「一中」還有沒有「各表」空間,就像當年連戰出訪前,他在國民黨中常會給連戰的「提醒」。前後任總統出訪,各有追求,重要的是,他們的追求不能只在個人聲望或所謂的「歷史定位」,如果出訪不能利民,就不可謂成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