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美國「鳥人」奧杜邦的折翼之旅

2023-03-18 06:20

? 人氣

奧杜邦學會的掙扎並非特例,美國環境運動、自然保育運動近年正全面檢視自身種族主義、殖民主義的過往。例如美國最老牌環保組織「山巒俱樂部」(Sierra Club)已經和創辦人繆爾(John Muir)割席,因為有「國家公園之父」稱號、比奧杜邦晚兩個世代的繆爾,至少在早年是個歧視黑人與美洲原住民的種族主義者。另一個案例是美國政府當年設立黃石(Yellowstone,1872年)與大沼澤地(Everglades,1934年)兩座國家公園時,當地的美洲原住民遭到強迫遷徙,如今「返還土地」的呼聲逐漸高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放眼美國社會,這類追求歷史正義的運動還包括街道、學校、地名與職業運動團隊改名,以及雕像(從哥倫布到南北戰爭的南方邦聯領袖)拆毀,還有中小學教科書與課程設計,從種族議題一路延燒到各類平權議題。推動主力當然是自由派或進步派,保守派則想方設法質疑阻擋,雙方幾乎沒有什麼妥協的空間,強勁的拉扯正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

撕裂社會之餘,這樣的意識型態交鋒或者「文化戰爭」(culture war)將是2024年總統與國會大選的主旋律,重要性甚至不在經濟議題、社會政策之下。共和黨最有可能披掛上陣的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佛羅里達州州長迪尚特(Ron DeSantis)都是這方面的狠角色,民主黨籍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也會遇強則強。為了動員基本盤,兩大黨總統候選人恐怕會各自往意識型態光譜的兩端偏移,引爆一場無比激烈的選戰,在歷史上留下深遠的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