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白人想說卻不敢說的話」殖民地文學巨擘、諾貝爾獎桂冠得主奈波爾逝世,享壽85歲

2018-08-12 16:00

? 人氣

以諷刺喜劇小說揚名於世,且獲得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籍印度裔作家奈波爾,11日在倫敦家中病逝,享壽85歲;奈波爾的妻子娜蒂拉證實他辭世的消息,並稱奈波爾在生前所愛之人的陪伴下,結束他充滿創意與冒險的美好人生旅程。奈波爾是在加勒比海島國千里達及托巴哥出生的印度移民第3代,而他的作品描述根植內心深處、卻被世人遺忘的殖民歷史,讓他贏得諾貝爾文學獎殊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加勒比海島國出生 印度移民第3代

1932年出生的奈波爾(V. S. Naipaul)在千里達及托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最大城鎮查瓜納斯(Chaguanas)長大,他的祖父母在1980年代自印度移民千里達及托巴哥,奈波爾是移民第3代,全家在他7歲時搬到首都西班牙港(Port of Spain),並進入公立的皇后皇家中學(QRC)就讀,畢業後獲得公費獎學金,前往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繼續求學。

奈波爾選擇主修寫作,但又因不確定自己的能力而感到徬徨,之後在1952年臨時起意去西班牙旅遊,這趟旅程花光他所有的積蓄,當時他把這次旅行稱作「緊張失落之旅」,30年後則改稱為「有點像是精神失常的行為」。而在出發去西班牙前,奈波爾在學校1場活動上認識了英國籍的首任妻子海爾(Patricia Ann Hale),海爾鼓勵奈波爾創作,成為他的事業夥伴。

5周內完成首部小說 明亮文筆呈現家鄉風情

儘管海爾與奈波爾的戀情都不被家人看好,但2人自牛津大學畢業2年後結婚,只是在這之前,奈波爾擔任記者的父親過世,奈波爾開始打零工,並向家人和海爾家借錢維生。1954年,奈波爾移居英國倫敦,每周上英國廣播公司(BBC)節目《加勒比海之聲》(Caribbean Voices)1次,這段期間他創作首部小說《米格爾大街》(Miguel Street),且5周內就完成作品。

《米格爾大街》以西班牙港為背景,奈波爾用回憶的口吻敘述當地的風土民情、市井小民的生活百態,當時《紐約時報》評價此書:「文筆明亮,悲劇輕輕帶過,喜事卻特別強調,但都脫離不了呈現真實。」而在之前,奈波爾已出版另本小說《神秘的推拿師》(The Mystic Masseur),該書在出版隔年1958年奪下英國文壇獎項「萊斯文學獎」(John Llewellyn Rhys Prize)。

來自加勒比海島國千里達及托巴哥的英國印度裔作家奈波爾逝世(AP)
來自加勒比海島國千里達及托巴哥的英國印度裔作家奈波爾逝世(AP)

以父親為樣本 耗時3年創作真性情小說

繼《神秘的推拿師》、《米格爾大街》及《全民選舉》(The Suffrage of Elvira)3本以千里達及托巴哥為背景的作品,奈波爾以幼時受到父親的啟發,撰寫小說《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他花了3年時間完成此書,內容流露更真實的情感,也因此此書完成後,奈波爾幾乎沒有重閱過此作品,而此書發行後造成轟動,但奈波爾對創作小說感到疲累,開始轉為撰寫旅遊所見所聞。

奈波爾曾說:「我認為非小說類文學給了探索世界的靈感,換句話說,世界還沒有全盤被了解......我覺得若沒有資訊創作非小說文學,那我或許會耗盡靈感,題材有天會耗竭。」奈波爾與海爾一起回到加勒比海地區,花了5個月遊走英屬圭亞那(British Guiana,即日後獨立的蓋亞那)、蘇利南(Suriname)、牙買加和法國屬地馬提尼克(Martinique),並把見聞寫成《重訪加勒比》(The Middle Passage: Impressions of Five Societies - British, French and Dutch in the West Indies and South America)。

撰寫旅遊文學 尖銳文字諷刺第三世界

《重訪加勒比》是奈波爾第1部以旅遊記事為主的創作,內容也提到他的家鄉千里達及托巴哥仍充斥殖民文化,表示加勒比海島國「以旅遊觀光為名,把自己出賣為新型奴隸」。來自加勒比海島國聖露西亞(Saint Lucia)的詩人、199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瓦考特(Derek Walcott)曾說,對奈波爾「否定有色人種,自我摧毀他們讚揚的樣貌」感到震驚,但是在奈波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瓦考特說:「這對加勒比海地區而言有一定的意義存在。」

1964年,奈波爾出版關於印度的《幽黯國度》(An Area of Darkness),內容透露他雖是印度裔,但在這個作為他「祖國」的地方,他卻像是個異鄉人,甚至與印度根本毫無關聯。奈波爾常以尖酸刻薄的文字描寫第三世界國家,就連對自己祖父母出生長大的印度也不例外,直批沒有任何國家比印度還要崇拜自己的殖民母國英國,「印度境內被迫提倡的國族主義,正是仿效英國而來」。

來自加勒比海島國千里達及托巴哥的英國印度裔作家奈波爾逝世(AP)
來自加勒比海島國千里達及托巴哥的英國印度裔作家奈波爾逝世(AP)

同鄉作家:他說出白人想說卻不敢說的話

伊朗1978年爆發伊斯蘭革命,奈波爾開始到非洲以外的穆斯林國家旅遊,隨後出版《在信徒的國度》(Among the Believers)、《超越信仰》(Beyond Belief)等書,內容傳遞奈波爾的觀點,他深信伊斯蘭社會造就專制政權,「這無關於政治或任何實驗模式,一切都源自於信仰」,此說法同樣遭到猛烈抨擊,巴勒斯坦裔美國文學理論大師薩伊德(Edward Said)批評,奈波爾取材偏頗,淡化當地政治影響力,來支撐他的伊斯蘭基礎教義派崛起的論點。

奈波爾2000年告訴《美聯社》:「我們並不知道關於第三世界的確切歷史,這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因為忽略、漠視,出自於讓人知道這個島國歷史並非要務的認知。一方不知道這方面的歷史,一方撰寫歷史讓大眾知曉,這樣的概念引領我提筆創作。」儘管奈波爾的諷刺作品引發爭議,但千里達及托巴哥作家詹姆士(C. L. R. James)認為,奈波爾呈現的觀點,「呈現白人想說,卻又不敢說出口的話」。

好友翻臉揭露醜態 私下嫖妓又打女人

奈波爾的個性古怪、脾氣暴躁,加上作品在文壇樹立不少敵人,因為少有人與他往來,使得他過去的私生活鮮少人知,而曾與奈波爾友好的美國旅遊作家索魯(Paul Theroux)在2人友誼變質後,在2008年出版關於奈波爾生平的書籍《維迪亞爵士的陰影》(Sir Vidia's Shadow),揭露奈波爾易怒、毆打女性的醜態,更稱他是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者。

奈波爾選擇無視《維迪亞爵士的陰影》這本書,但坦承部分內容屬實。索魯在書中揭穿奈波爾與1名阿根廷白人已婚女性有染,且該名女性的年齡比奈波爾小10歲;此外,奈波爾曾向《紐約客》(The New Yorker)坦言召妓,還稱自己是「大方買春客」,而奈波爾的首任妻子海爾雖是罹患乳癌病逝,奈波爾則說:「可以說是我害死她,我有點這種感覺。」

家庭與殖民主義題材為主的文學大師

海爾在1996年病故,2個月後奈波爾就與巴基斯坦專欄作家娜蒂拉(Nadira Khannum Alvi)結婚。娜蒂拉在與奈波爾相識前,曾有過2段婚姻,而她第2段婚姻所生的女兒梅莉亞(Maleeha Shah)被奈波爾領養。索魯近年與奈波爾重修舊好,他11日接受《美聯社》電話訪問時稱:「奈波爾會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索魯表示,奈波爾已經臥病很久,但對於他的作品讚譽有嘉,稱他是撰寫家庭和殖民主義題材的大師,「奈波爾從沒有寫錯內容,對於使用陳腐或不經思考的句子,奈波爾會嚴厲審視,他對自己的作品也是如此......我和他這幾年關係有好有壞,能夠重修舊好很令人滿足,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有今日成就,且當他做到時,也帶來廣大迴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