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湧觀點:全球暖化之轉機─碳價制度與企業開始關注氣候風險

2023-03-21 05:40

? 人氣

電動車並非零碳足跡,但碳足跡仍遠小於燃油車,若使用綠能驅動則碳足跡更小。(圖/網路)
電動車並非零碳足跡,但碳足跡仍遠小於燃油車,若使用綠能驅動則碳足跡更小。(圖/網路)

参、氣候風險或碳風險與企業內部碳定價

近年極端氣候事件頻傳,除影響人類生活外,更造成生產業與企業界難於掌控之不確定性與嚴重損失,因此現階段最受矚目者當屬環境風險,已有許多企業在策略與決策訂定時,將「氣候風險」納為評估項目,繼而衍生之「碳風險」也日漸受到企業的重視與關注。碳風險意指企業在全球環境不斷惡化以及人類保護意識日益高漲下,可能面臨更多氣候災難與更加積極的政府管理措施,碳風險約包含3大面向:1. 法規風險,因政府實施碳交易、碳稅、碳排放管制甚至強制關廠等措施造成的風險、2. 商譽與市場風險,碳價抬升、碳排放衡量方式或排碳量管控機制改變等,皆可能對企業營運造成影響,促使企業必須對碳排衍生之風險作出應對策略,及3. 內部碳定價(ICP),成為企業減碳的有效工具。所謂碳定價(Carbon Pricing),是為排放的二氧化碳訂出價格,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作為計價單位,計算碳排放的成本費用。截至2021年4月,全球已有 64個國家及地區在轄內施行碳定價,涵蓋全球約21.5%的碳排量。例如歐洲、新加坡、韓國、加拿大、日本東京及美國加州,皆有應用碳排放價格資訊作為碳權交易或碳費徵收的基礎,在沒有實施碳定價制度的國家及地區,為了因應全球淨零趨勢,不少企業因而早政府一步,實施「內部碳定價」。如何評估企業的「碳風險」是未來投資團隊的核心,而氣候變化策略就是特別重視碳排帶來的風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舶來材料及食品消費量越多,對於節能減碳越不利。(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舶來材料及食品消費量越多,對於節能減碳越不利。(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肆、永續發展投資評估與碳定價機制

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提議,為溫室氣體建立國際碳價格下限(ICPF),碳定價標準依各國收入水平的不同收費,預計到2030年,高收入國家將達到每噸75美元,中等收入國家達到每噸50美元,而低收入國家則約每噸25美元,旨在降低排放量轉移到溫室氣體排放成本低的國家的可能性,並同時鼓勵低收入國家參與。碳定價機制(CPM)具成本有效性優勢,已成為落實2050年國家淨零碳排的最主要政策工具。世界永續發展商業理事會(WBCSD)表示,唯有提早制定碳價政策,才能化全球暖化衝擊為轉機。COP26決議指出至2030年,全球碳排放量必須比2010年減少約45%。碳定價是最低成本途徑同時能達減排目標,碳定價策略讓企業在壓低成本時,同時思考如何在製程就減少碳排量。

COP26會議後必需解決「巴黎協定規則手冊」中許多細節,以促進資本流向低排碳技術,其中最關鍵的是關於碳定價的全球策略,必須建立汙染者付費機制。世界銀行於2021年碳價趨勢報告,整理全球進行中的碳定價制度,包含碳稅、碳排放交易系統與碳權機制,目前包括中國在內40多個國家已各自建立碳定價機制,而歐盟正在擴大其碳排放交易機制,以涵蓋更多產業。據世界銀行統計,2021年全球已有64個碳定價機制,總共管制全球21.5%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20年的15.1%成長許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