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循環再利用成為生活習慣:《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3》選摘(3)

2023-03-21 05:10

? 人氣

資源回收場。(資料照,柯承惠攝)

資源回收場。(資料照,柯承惠攝)

古時候有個民間習俗,嬰兒出生時,父母會挨家挨戶向鄰居祈求一塊舊布,然後用收集來的數百塊舊布縫製成嬰兒的衣服,稱為百衲衣。據說能保佑嬰兒平安成長、長命百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傳說很令我感動。碎布縫製的衣服應該沒有什麼特別的魔力,特別的是衣服聚集了眾人的祝福,穿在小孩身上,他們也會體會到自己領受了多少人的善意,豈會不善自珍重?

二十多年前,雙胞胎女兒AB寶出生,我和太太就決定不幫她們買衣服,除了貼身的內衣褲之外,其他衣服都是我們廣發英雄帖,向親朋好友們募集來的二手衣,直到她們上大學之前,沒有買過任何一件新衣服。

她們後來也發現,別人送的衣服品質、款式都非常好,每個人都把衣服清洗、整理得很好之後,才會送給我們,而且非常開心這些衣服有人能接收。很有趣的是,那些衣服原主人的大哥哥、大姊姊看到AB寶穿他們小時候穿過的衣服,都會對AB寶有份額外的親切感,也會特別照顧她們。

孩子成長的速度非常快,衣服穿一季也沒多少次,隔年就穿不下了,購買時很貴,但擺在家裡用不到又太占空間,直接扔掉似乎又捨不得,難怪朋友把衣服送給我們時那麼感謝,因為可是幫他們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啊!

臺北市環保局將於7月11至22日受理社福團體申請最新一期舊衣回收箱的設置許可。(圖/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提供)
舊衣回收箱的設置許可。(資料照,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提供)

現代的衣服要穿破是很不容易的,AB寶接收的二手衣穿不下時,老婆大人清洗整理後,又再傳送出去,沒有說明,也不看出這些是三手衣呢!

每個家裡一定都有用不到的衣物、電器,找時間整理一下送給需要的人,是皆大歡喜的事,也是個人生活中就可以做得到循環經濟的行動。

五年前臺灣有個調查發現,平均每個民眾的衣櫃裡擁有七十五件衣服,其中有二成衣服,也就是十五件是幾乎沒有在穿的。

這兩年避疫在家期間,許多人有時間進行斷捨離的清理工作,首先遭殃的就是這些多餘的衣服,以往很多人會把舊衣服丟到街頭巷尾的舊衣回收箱,但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回收箱十之八九不是移除就是封起來,因為這些年國外的舊衣需求不如以往,而且全球壟罩在疫情之下,貨運缺船、缺櫃,原本的回收單位已沒有地方可以消化滿倉庫的舊衣,只好停止接受回收。

舊衣服之所以會這麼多,全世界的快時尚品牌是罪魁禍首之一,這些服裝公司超量製造、超量傾銷取得最低成本,以非常便宜的價格吸引消費者,再加上網購的便利,不知不覺隨手一滑就買了一件又一件不見得會穿的衣服,又自以為不要的衣服是捐給需要的窮困人家,做善事又環保,所以心安理得地不斷地買、不斷地丟。

以前這些舊衣服的確會出口到非洲或經濟困難的國家,但這些價廉物美的二手衣卻傷害了當地的服裝產業,除了導致大量失業人口之外,也無法以基礎的民生工業發展國家的自主能力,假如一個國家連最簡單的半手工業都無法自行發展,如何循序漸進地升級到較複雜的工業,無法創造出完整的產業體系,人民與國家就永遠處於窮困必須受人濟助的處境。

二○一六年由六個國家組成的東非共同體宣布,二○一九年起禁止國外的二手衣輸入。很可惜的,在浪費成性的美國施壓下,只有盧安達政府堅持該項禁令,其他五個國家都妥協了。

快時尚造成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汙染,近年來已引起廣泛關注,法國政府開出第一槍,二○二○年二月通過「反浪費與循環經濟法」規範了服裝、食物、藥材、建材、電子產品等物品的回收規定,強制要求製造商或通路必須對產品的最終處理負起責任,同時不能隨意丟棄或銷毀未售出的全新產品。

對於個人來說,不會再穿,或者變胖、變高而無法再穿的舊衣服,除了偷偷扔掉外,還有哪些處理方法?近年開始出現的網路二手衣交換或銷售平臺,也許是個方式,當然,如果有時間,親手轉送給親朋好友也很好,然而最好的方式還是從減少購買的源頭做起。

現在有紡織業者發展出回收技術,透過化學處理,抽取舊衣服的聚酯纖維再度利用。也有廠商開發出將舊衣製成固體再生燃料的技術,那麼將來就不再只是將舊衣服送到焚化爐和一般不可回收的垃圾一起燒毀,浪費這些可以利用的資源。

我們生活中使用的任何東西,在生產製造運送乃至用完後離開我們的視線變成垃圾,每個環節都會消耗能源,而且這幾十年因化學工業的進步,從工廠創造出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東西後,大部分很難在使用後回歸成大自然得以循環的天然元素。

不用太高深的數學或知識,只要想到地球上有那麼多人口,每天使用那麼多工廠大量製造出來的商品,地球經過幾十億年才形成的各種礦產,很快就會在我們有生之年用完,所以在來得及的時候,轉型成循環型永續社會是當務之急。這些年世界各國的確開始投入資源研發,也將循環經濟列為施政重點。

最近看到一篇來自韓國的另類循環經濟的有趣報導。

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的環境工程教授趙在元,發明了一個獨特的廁所,人們大便之後,便便被馬桶真空汞吸到地下室的「糞塔」,裡頭的微生物將便便分解為甲烷,然後燃燒發電,供應給這間廁所在內的整棟建築。

一般人每天排便量約五百公克,轉換成甲烷後,能夠產生○‧五度的電力,或者供應汽車開一公里多。其實用便便發電不是新科技,而是很早以前就有利用的沼氣,屬於生質能的來源之一。

的確,循環經濟裡有很多概念與做法要向老祖先取法,畢竟一百多年前沒有垃圾的概念,我們使用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回歸大自然,在地球這個大封閉系統裡循環再利用。

趙在元教授這個裝置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將循環經濟融入小區域的日常生活中,不必額外花力氣收集運用。同時,他想藉此扭轉大家的觀念,為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廢物創造出立即的金錢價值。

比如學生每使用一次這個廁所將便便貢獻出來,用手機掃描門口的QR Code之後,可以賺到十個虛擬幣,大約等同新臺幣十二元,學生可以用這些虛擬幣在學校裡的商店購買咖啡、泡麵、水果和書籍,也可以在學校附設的中醫診所看診,最近更與校外的商家合作。

只要各行各業肯動腦筋,相信進步的科技與發明能夠讓循環經濟的運用擴展到生活每個領域,讓垃圾這個概念逐漸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作者為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本文選自作者新作《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3:你好,我好,做公益與世界共好》(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