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誠觀點:白花九千億,減碳必跳票

2023-03-06 05:40

? 人氣

國發會之電力減碳目標極為「保守」,規劃2020142百萬噸的電力碳排到2030年只減少1220百萬噸,只減少9%14%。比美國2035年電力減排100%相去不可以道里計。此外令人納悶,依台電電源開發計劃,8年後臺灣電力配比今日即知,為何碳排非一個定值而是一個範圍?是否政府也默認雖然花了上兆成本設置極大量綠電,但因綠電滲透率(在電網占比)太大,難免發生大規模棄電,所以不敢取其減碳功能,只好以一個範圍代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發會對運輸部門減碳倒是野心勃勃,規劃2030年運輸碳排較2020年減少34%,由37百萬噸降至28百萬噸。是否可能?政府運輸減碳其實只有一招:運具電動化。就是將目前的汽油車改為電動車。但汽油車改為電動車是否真有減碳功能完全要看「電從那裡來?」。如果電動車電池之電力完全由無碳之綠電或核電提供,電動車當然很有減碳功能。但如果電池充電之電力來源主要還是由化石燃料(煤炭及天然氣)產生,電動車之減碳功能就十分有限。

2020年臺灣電力度數中,煤電及氣電占了82%,核電11%,綠電7%。因綠電建設緩慢,政府坦承2025年廢核後,綠電占比只有16%,無法達到原先規劃之20%,煤電、氣電占比將增為84%。政府雖然規劃在2030年大幅增加綠電裝置容量,但因前述綠電在電網中之滲透率不宜過高,2030年主要電力仍將由煤電及氣電提供,運具電動化豈有可能將運輸部門碳排降低34%?

最為令人詫異的是國發會規劃住商部門碳排將減少28%,由2020年之81百萬噸降至2030年之59百萬噸。最主要的手段即為建築能效提升及照明與空調節能。所謂建築能效提升就是增加「綠建築」,臺灣建築何止百萬棟,但政府目標是在2025年每年商業部門增加400件綠建築,住宅部門增加300建綠建築,2030年公有新建築達1級能耗,住宅部門每年增加350建綠建築。個人相信數字如此低的綠建築目標不難達標,問題是與全國建築數目比較是否杯水車薪?照明空調也是老生常談的改裝LED燈及多採用高效能之空調系統、冷氣機及電冰箱。以這些手段意圖在住商部門減碳28%,每年降低59百萬噸碳排豈非自欺欺人?

政府在最容易減碳的電力部門減碳目標訂為約12%,在減碳困難的運輸部門及住商部門減碳目標反而訂為34%及28%,原因也極為簡單。因電力部門可減多少碳由電力配比今天即可計算,政府不敢吹太大。運輸部門及住商部門未來減碳潛力不似電力部門今日即可提出確切數字反證打臉,政府反而敢於大膽誇大。

但政府如此大膽的規劃降低碳排還是遠遠達不到降低59百萬噸的目標,政府只有在增加碳滙上動腦筋。

臺灣全島超過60%為森林,過去數十年每年穩定提供22百萬噸碳滙。但國發會規劃2030年碳滙少則增加9百萬噸,多則增加17百萬噸,相當於增加碳滙40%80%。如此大量增加碳滙的規劃令人匪夷所思,要將森林擴至臺灣海峽嗎?

政府準備在未來8年編列近兆預算達到2030年減碳目標,但只要簡單分析,即知必將跳票。政府規劃8年後之2030年減碳24%,表示未來每年平均減碳3%,2025年應減碳約10%。但2025年全面廢核後,碳排極可能不降反升。不必等到2030年,3年後即知花了大把民脂民膏的減碳規劃必將跳票。蔡總統可能會聳聳肩說:2024年後,不干我的事。

*作者為臺灣能源部落格版主、前吉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立誠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