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英時代》選摘(3):以哪種史觀書寫香港?

2015-04-30 05:10

? 人氣

央視紀錄片《香港滄桑》由江澤民題字。(截取自網路)
央視紀錄片《香港滄桑》由江澤民題字。(截取自網路)

《香港滄桑》的另一主要論點,是香港得以快速發展,有賴中國的關懷與照顧──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例如香港特區籌委會委員林貝聿嘉,在片中受訪時說:「香港今天的繁榮,我們也要多謝大陸,沒有大陸做我們的後盾,沒有大陸給我們支援,香港也繁榮不起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年央視推出的另一香港歷史專題片《香港百年》,涵蓋的年份為香港在1842年被割讓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此後則直接進入八十年代的香港繁榮局面,最後是中英談判和回歸前夕的準備。王宏志推論,《香港百年》將五十年代後的三十餘年抹去,除了不想將功勞歸於英國的殖民管治,也可能是要將當中香港本土意識的建立過程隱藏起來。「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政治任務,目的是要減低香港人對港英政府的認同。」

突顯香港「根在中華」

編撰過《二十世紀的香港》的大陸歷史學者劉存寬,坦言早在回歸初期,香港已經存在「人心回歸」的問題,並認為此乃英人長期「同化」港人的結果:

「英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國……在統治香港的漫長歲月中,港英當局通 過殖民機構,推行殖民政策,進行殖民主義宣傳,傳播殖民文化,頌揚西方生活方式,強化英語和西方文化知識學,培植少數香港上層人物和『西化人物」作為其殖民統治的社會支柱方式,極力對香港同胞灌輸主權在英、英皇至上,(在香港的)中國人是「英皇子民」的思想,製造港人對英國皇室的歸依感;同時故意排斥有關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抹煞英國侵佔香港的歷史,以淡化港人民族意識和祖國觀念,使香港文化與其母體脫離。應該說,港英這一系列做法相當湊效,致使今日相當一部分港人對中國的歷史文化不甚了了,缺乏對祖國的向心力和親和力。一些人對香港的回歸徘徊觀望甚至牴觸反 對態度,這問題顯然必需予以解決。」

上述觀點目前在香港親北京圈子內仍然相當流行。部分愛國左派人士與媒體抨 擊2012年的反國民教育科運動,就常將之歸因於港人在英殖時期被「奴化」。

此外,《香港百年》亦從香港發掘到的文物,論證香港「根在中華」,「自古以來,香港的文明一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體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而在一些大陸香港史著如《日出日落》中,香港更是「反帝反殖基地」,並借此來「證明香港人對祖國是多麼的依戀,對帝國主義的殖民者是多麼的仇恨,從而證明香港人是多麼的熱切地盼望回歸的來臨。」

在大陸被喻為「香港史研究開拓者」的歷史學家金應熙,在其主編的《香港史話》引言中,曾這樣概括該書的書寫要求:「第一,要以較大篇幅扼要介紹香港前代史實;第二,要以介紹香港同胞的愛國傳統為本書重點之一;第三,要明確、簡要地論述一個半世紀以來香港經濟發展的歷程。」其實,這在某程度上也是大陸官方的香港史觀,其目的是突顯香港「根在中華」,並強調中國對香港成就的重要角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