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如此脆弱,遺忘是如此輕而易舉──《走出毛澤東的陰影》

2018-08-11 12:10

? 人氣

胡傑1958年生;曾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油畫班進修兩年;後從事獨立紀錄片拍攝。1995年拍攝《圓明圓的畫家生活》;主要作品有:《遠山》、《遷徙》、《媒婆》、《在海邊》、《我雖死去》、《平原上的山歌》、《尋找林昭的靈魂》和《星火》等。
胡傑1958年生;曾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油畫班進修兩年;後從事獨立紀錄片拍攝。1995年拍攝《圓明圓的畫家生活》;主要作品有:《遠山》、《遷徙》、《媒婆》、《在海邊》、《我雖死去》、《平原上的山歌》、《尋找林昭的靈魂》和《星火》等。

作為一個曾經的媒體人,現在再來重溫書中關於程益中和《南方都市報》的描述自然特別唏噓。 2003年,《南方都市報》關於在廣州收容所中死亡的大學生孫志剛事件的報導,引起轟動。公眾在互聯網上表達不滿,一些法律學者上書人大,最終推動了國務院廢除收容遣送條例。整個過程,開始出現了中國公民社會的雛形,並且在之後的很多公共政策的指定和修訂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很快,這份報紙的多名主管,包括程益中遭到打擊報復而遭遇牢獄之災後,所幸當年,輿論的嘩然最終使得局勢出現了逆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讓我想到十年後的《南方週末》事件,南周的一些採編人員抗議新年獻詞遭到廣東省委宣傳部的干預。儘管事件也得到了公眾的呼應,甚至在報社門口出現了舉牌示威的人群,最終事件並沒有向著採編人員和公眾的期待方向發展,相反,報社的編輯自主權被大大削減。而這並不僅僅是南方系媒體面對的現實,從我自己,到身邊不少曾經的媒體同行,都已經放棄了堅守這個我們發自內心熱愛的行業,唯一能做的,就是試圖用其他的方法,在其他的領域,延續理想。

《南方都市報》總編程益中說:"我喜歡我的工作,它符合我的理想與價值觀,我覺得我是在做一件大事。" 程益中(左二)與《南方都市報》的編輯們一起。
《南方都市報》總編程益中說:"我喜歡我的工作,它符合我的理想與價值觀,我覺得我是在做一件大事。" 程益中(左二)與《南方都市報》的編輯們一起。

當然,書中的一些人,十年之後,他們的境遇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工人群體,如果說十多年前他們面對的是生命安全的問題,那現在,他們依然面對的是被資本剝削的常態。在經濟改革中出現的富豪們,如果他們的官商勾結的對象沒有出現問題,這依然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我是聽朋友提起,才知道,這本書出現在剛剛結束的香港書展,不出所料,出現在香港所剩不多的獨立書店,田園書店的攤位。在過去的十年,香港的媒體和出版業也在變化之中。除了和全球一樣,因為市場的原因而出現的萎縮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政治原因。

紅色資本的流入和壟斷,不斷擠壓獨立媒體和獨立出版社,獨立書店的份額;而銅鑼灣書店事件,則產生了寒蟬效應,讓出版業以及書店業者開始了自我審查。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和中國有關的政治書籍,僅管在我看來,這本書只是忠實的記錄了當年的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而已,但是今時今日,在很多人的眼中,只要一本出版物中提到某些人的名字,那這本出版物本身,就顯然不合時宜,很有可能為止惹來麻煩。而在這本書中,曾經在中國媒體上屬於被正面報導的人物,此時已經變成了敏感詞,比如流亡到美國的盲人律師陳光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