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波蘭作家寫《垃圾之書》:一次性用品佔領地球百年,海洋成「聚合物湯」

2023-02-08 09:07

? 人氣

波蘭作家、《垃圾之書》作者史坦尼斯瓦夫.盧賓斯基(Stanisław Łubieński)來台參加台北國際書展期間接受《風傳媒》專訪。(簡恒宇攝)

波蘭作家、《垃圾之書》作者史坦尼斯瓦夫.盧賓斯基(Stanisław Łubieński)來台參加台北國際書展期間接受《風傳媒》專訪。(簡恒宇攝)

去海邊散步並撿起沿途垃圾的人,可能產生過這樣的矛盾情緒:充分履行道德責任的喜悅,以及垃圾袋一下就被裝滿時的絕望感,清楚地提醒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垃圾,或者更準確來說,那都是人類製造的碎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波蘭作家、《垃圾之書》作者史坦尼斯瓦夫.盧賓斯基(Stanisław Łubieński)便曾在一次淨灘時產生這種矛盾感。「我在波羅的海的海灘上看見一隻襪子,它與海灘的美形成奇異的對比,我拿起襪子,然後才注意到四處都是垃圾。我開始撿拾,每件垃圾都有自己的故事。」他於是以細膩的文學筆觸,寫下對廢棄物的觀察,和環保主義者的內疚與無助感。

接受《風傳媒》專訪時,盧賓斯基說,在作家的眼裡,每一件垃圾背後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能觸發文學的想像與哲思,「例如,走在海灘上總是能見到隨機的垃圾,你不知道它從哪裡被製造,經歷過什麼樣的故事才從海浪中冒出來。想像它的旅程,這很有趣。」

觀察廢棄物的無限堆積,也能深刻體會地球是一個整體,在家鄉的海灘就能撿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垃圾。他說:「波蘭的海岸線很短,與海洋的聯繫不是很緊密,所以我們海灘上的垃圾來自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大多是俄羅斯和瑞典的垃圾。我敢肯定台灣也有一樣的問題,垃圾從河流漂浮到海裡,並來到你的島上。」

海洋是一大鍋聚合物湯

除了文學上的感性抒發,他在書裡還對垃圾的歷史、分類處理過程等做系統性的梳理。現代惱人垃圾出現在人類史上的時間並不長,19世紀之前,我們幾乎沒有產生任何用過即丟的垃圾,貴重金屬也被保存下來,反覆熔化塑造。盧賓斯基在書中提到,最早的真正一次性用品是1920年代誕生的靠得住(Kotex)衛生棉。

他以大量證據陳述,儘管塑膠的發明是基於方便人類生活的善意,但一次性塑膠物品造成生態浩劫。他說,塑膠會分解成越來越小的微粒,但絕不會徹底消失不見,問題不僅在於它的壽命,還在於我們根本不懂它分解的過程──例如50年、100年、500年後會不會分解──就貪圖方便地濫用。

2022年9月,歐洲波羅的海的「北溪」天然氣管線遭到破壞,大量天然氣外洩。(美聯社)
2022年9月,歐洲波羅的海的「北溪」天然氣管線遭到破壞,大量天然氣外洩。(美聯社)

「波蘭最常見的垃圾是菸蒂,因為很多人有抽煙習慣,還喜歡隨手扔掉,所以菸蒂無處不在。而且不知何故,人們不認為這是威脅環境的東西。」他解釋,菸蒂確實有害環境,汙染水源,因為它包含尼古丁、焦油等致癌物,外層含有塑膠纖維,「所以我會說菸蒂是最不可輕忽的垃圾。」

塑膠物品流入海洋,導致讓盧賓斯基心痛的現象。鳥類、魚兒等無辜的動物,把人類製造的垃圾當成大自然環境的一部份,「許多鳥無法逃過父母餵食牠們的有毒塑膠團……牠又怎麼會知道海洋是一大鍋聚合物湯?」

全球海洋塑膠污染日趨嚴重,這是漂浮在菲律賓外海的一個塑膠袋。(美聯社)
全球海洋塑膠污染日趨嚴重,這是漂浮在菲律賓外海的一個塑膠袋。(美聯社)

在台灣「他鄉遇故鳥」

盧賓斯基1983年出生,在為垃圾寫書之前,他以愛鳥聞名,2017年以《鳥兒與人:生活與藝術中的奇蹟絕唱。》(The Birds They Sang,暫譯)赢得波蘭最富聲望的尼克文學獎(Nike Award)。這位新生代作家是烏克蘭文獻學家、鳥類學家,也是多部報刊雜誌的專欄作家。

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期間,近期剛出版《垃圾之書》中譯本的他來到台灣,與讀者面對面,一起漫步在台北都市叢林的綠洲──大安森林公園。問及對台灣綠地的印象,他說大安森林公園與波蘭首都華沙的公園有點不同,「樹木稍微矮一點,但是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還有一些對我來說很有趣的物種,比如很多生長在地上或樹幹的蕨類植物,我猜是因為這裡濕度大。」

啄食米粒的麻雀
啄食米粒的麻雀

「最讓我感興趣的始終是鳥類,這裡大多數的鳥都是我第一次見到的,因為我以前從來沒有到過亞洲。所以我的反應就像『哇』,發現全新的物種簡直太棒了。」談起鳥類,興致勃勃的盧賓斯基拿出手機,想要表達見到的台灣鳥類長什麼模樣,「我只能與我認識的鳥類進行比較,然後查看一些指南和網路引擎。但我必須說,有些鳥類跟我在波蘭見到的長得很像,例如台灣的喜鵲。」

「這感覺就像他相遇故鳥,」盧賓斯基在專訪結束後的讀者見面會上也延續了鳥類的話題,他表示沒料到台北住著這麼多麻雀,「因為在歐洲,麻雀比較少見,要到郊區或野外才能看到。」

人類與垃圾共存

對動物與大自然的愛護讓盧賓斯基不知不覺改變生活型態。他在《垃圾之書》中自稱為「環保神經病」,從刮鬍子、洗澡、飲食到交通出行等各種生活細節,都執著遵守環保概念,否則就會愧疚得難以原諒自己。

盧賓斯基說,這份對環境的焦慮已在寫書的當下逐漸紓解,波蘭原文版上市的多年後,他已經不會感到那麼憤怒與內疚,「我清楚個人的影響不會比大公司或政府還深遠。我們必須向政治人物和大企業施壓,要求他們做出改變。他們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地球、氣候與污染,印度首都新德里垃圾場的電子廢棄物(AP)
,印度首都新德里垃圾場的電子廢棄物(AP)

當《風傳媒》詢問他,對深感焦慮的環保主義者有什麼建議?他謙虛地表示,自己更希望人們在了解環境危機後,自發性地思考,而不是被教導怎麼去做環保,「即使只有微小改變也很珍貴,我們必須考慮可以做出哪些改變,來讓自己的良心過得去,因為這更多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如果你問我的建議是什麼,我會說盡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產品。不幸的是,我正在使用它。」他一邊舉起書展提供的小紙杯,一邊啜飲,然後說「但這就是這類產品的用途,這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我無法避免『必要之惡』。正如我知道,非必要就不要開車、不要遠行,可我這次搭著飛機來到台灣,畢竟我不能耗費大半個月搭火車和輪船,屆時書展已經結束了。」

見面會上,盧賓斯基坦承直到現在,還是對人們非要進口當地就有的產品感到不解,「例如,義大利進口的礦泉水有這麼好喝,以至於要千里迢迢讓它搭飛機來到這裡?」人們不按照四季節氣飲食也讓他困惑不已,「波蘭只有一個季節適合種番茄,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農夫把溼地改成番茄田,只為了一年四季都賣番茄。所以人們這麼愛吃番茄,以至於一年從頭到尾都要種植?」

波蘭作家、《垃圾之書》作者史坦尼斯瓦夫.盧賓斯基(Stanisław Łubieński)來台參加台北國際書展期間接受《風傳媒》專訪。(簡恒宇攝)
波蘭作家、《垃圾之書》作者史坦尼斯瓦夫.盧賓斯基(Stanisław Łubieński)來台參加台北國際書展期間接受《風傳媒》專訪。(簡恒宇攝)

盧賓斯基強調,人類正在與垃圾共存而不自知。人類以為,一旦廢棄物進入附近的垃圾桶或被清運,它們將不再干擾我們的生活,但實際上,垃圾從它被生產出來的那一刻就注定被拋棄。此外,正因為我們相信從視線中消失的東西等於不再存在,所以發達國家擺脫垃圾的方式就是賣到發展中國家。

「我們的社會總是傾向認為,垃圾是每個國家的個別問題,」他強調,「但事實上污染、垃圾和廢棄物是全球性問題,它影響到我們所有人和整個地球的生態,唯一該為此負責的物種就是人類。」

在專訪的最後,盧賓斯基總結了他想說的話:「我期盼在人們的關注下,好的變化將會幸運到來。就算我們賦予各地海洋不同的名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但海洋它是一個有機體,來自日本的垃圾會出現在南美洲,或一直漂流到非洲。我們必須承認大家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的事實,然後必須向問題的源頭施壓,才能真正迎來改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