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有願景還要有藍圖,正派辦學才是社會責任

2023-02-06 05:50

? 人氣

今年初舉行的2023年度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教育部潘文忠部長發表「面對挑戰,前瞻未來:創新實踐臺灣高教願景」專題演講,揭示「迎向未來、連結在地、接軌國際」的三個高教願景。( 資料照,柯承惠攝)

今年初舉行的2023年度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教育部潘文忠部長發表「面對挑戰,前瞻未來:創新實踐臺灣高教願景」專題演講,揭示「迎向未來、連結在地、接軌國際」的三個高教願景。( 資料照,柯承惠攝)

今年初舉行的2023年度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教育部潘文忠部長發表「面對挑戰,前瞻未來:創新實踐臺灣高教願景」專題演講,揭示「迎向未來、連結在地、接軌國際」的3個高教願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教育部長在大專校長會議上演講,乃會議「標配」流程,歷年(2020、2021年因疫情停辦)都是部長將當前高等教育政策加以說明與宣達,揭露高教運行的時空背景及理念目標。這次大專校長會議部長演講,行禮如儀之餘,還值得探討以下四個癥結。

一、彰顯臺灣成就,更應借鑑國際高教藍圖

部長在演講中展示臺灣教育軟實力成就,如國際發展教育指數、繁榮指數教育評比成績亮眼、展現柔性國力,高教方面如人才排名、職技競賽和數位競爭力等也名列前茅。當代高等教育的面貌與意義,早已不是困守在象牙塔時代的教與學所能想像,臺灣教育有這些亮點值得稱道,但許多亮點才能形成光明面,高等教育更要有足夠亮度,臺灣才容易被國際看見,故特別需要能讓其發光發亮的能源,參考借鑑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高教藍圖是可行策略。

這些藍圖包括如日本2018年的《2040年高等教育整體規劃》報告書,提出高教發展方向的具體策略,2021年的《加強大學世界展開力計畫》,推進「亞洲高等教育共同體」的藍圖。法國於2016年公布《法國高等教育發展策略》,勾勒未來10年法國高教的發展目標與藍圖,透過藍圖方案建構開放、包容、平等的高等教育體系,建立政府與大學新型的合作關係,共同實踐教育願景。

國際組織方面,OECD早在2009年即發表「Higher Education to 2030」,就全球人口結構變化對高教政策選擇和全球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等,提出到2030年時的全球高教圖像,2015年、2018年繼續制定藍圖方案,期望2030年時推動全面與公平的高等教育。歐盟2021年時,在延續其已推行的《智慧、永續發展與包容的成長策略》基礎上簽署了下一個10年的合作框架《歐洲教育領域及教育和訓練合作策略架構(2021-2030)》,而UNESCO則在2015年通過《推進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展開各項專案力促實現該議程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以上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高教藍圖方向和發展方案,多界定在2030年代時的全球和各該國家區域的高教圖像及取徑(approach)。部長在肯定臺灣教育成就和引述UNESCO全球高等教育使命之外,亦應將上述全球高教到2030年代的目標藍圖發展脈絡納入,至少做為背景陳述,期為臺灣建構更宏觀、更具行動力的高教世界觀。

二、高教雖屢有願景,無藍圖方仍難出迷津

願景是主觀的想望,努力的目標,藍圖是達成願景目標的工程設計與施做計畫書,願景目標要靠科學的藍圖方向及發展方案設計來實踐和實現。

2001年教育部發布《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以來,歷次的施政計畫和業務報告等不乏高教的理念、展望、問題分析以及大學教育發展策略等論述,但始終未見藍圖形式的政策方案。一直到2016年,教育部考量當時邁向頂尖、教學卓越及典範科大等計畫均屆執行期滿,為延續已打下的基礎,並將我國高等教育順勢推向國際舞臺,提出了《新世代高教藍圖與發展方案》(草案),標舉「校校有特色,生生有希望」、「國際聯結,在地關懷」及「創新實作,合併轉型」等三個高教願景,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大學定位、研究基地、學生照顧和大學重組等藍圖發展方略,並在藍圖框架中錨定相關執行步驟,初步出現了高等教育發展藍圖的具體脈絡。

然而新世代高教藍圖與發展方案因種種原因,胎死腹中,未能執行。教育部2018年繼而推出涵蓋高教、技職體系的整合性補助計畫「高教深耕計畫」,再度揭示了「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之高教願景。

從新世代高教藍圖的「校校有特色,生生有希望」、「國際聯結,在地關懷」及「創新實作,合併轉型」願景,到高教深耕的「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願景,衍生到此次大學校長會議提出的「迎向未來、連結在地、接軌國際」願景,呈現出一片美麗新天地,但實踐與實現願景的藍圖方案,僅在2016年高教藍圖與發展方案中曇花一現。如果從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算起,我們度過了20年有願景加持的美好歲月,但「有願景、無藍圖」不免讓人發出「桃源何處正迷津」之慨!

三、期望再次整備高教藍圖發展方案

這次大專校長會議教育部長的演講,內容高度實已達高教政策宣示的層次,和以往部長的演講多切中於當時進行的高教措施,如2022年「邁向特色大學的人才培育新思維」, 2018年「前瞻規劃、創新模式;整合資源、突破困境」,2017年「校務研究、國際協作、跨域整合、永續特色」等,有著明顯的不同。

2019年以「預見2030+未來大學」為主題,姚立德代理部長發表「高等教育挑戰與前瞻」演講,觸及了對未來高教的想像,思考到2030年及其後我國高教如何提供未來學生更優質的高等教育品質,初步展現高教決策措施的前瞻性,且以2030年代做一時間截點,符合藍圖有其時間性的特質。不過光有想法,沒有做法還是不行的,今年潘部長的演講賡續高教發展政策前瞻的意涵,資料的廣度更參考了UNESCO本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提出的「超越極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方法」全球高教藍圖倡議(roadmap propose),進一步闡述包含挑戰、願景以及融入全球高教發展趨勢的政策架構,似乎體認到全球高教發展進入一個強調重塑(Reinvent)新藍圖的時代。

雖然只是一場會議致詞,吾人勿寧將之視為是為臺灣高教政策藍圖再出發的預告,故不妨拭目以待,後續整備之高教藍圖具體發展方案。

四、社會責任是高教願景,以良善辦學為根本

觀察今年大專校長會議的部長演講,高教深耕計畫政策之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占有相當篇幅,USR計畫鼓勵大學提出具體實現並促進在地連結、在地發展效益的計畫,目標與抱負非常宏偉,更重要的它仍然沿用了之前頂大、教卓、典範等專案計畫競爭性經費的做法,讓大專校院提報計畫,擇優補助,教育部也答應調升經費,財源更見充裕,故受到各校高度重視,莫不摩拳擦掌爭取。

2022年5月UNESCO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指出全球高教應有的三項主要使命:通過科研產生知識(Producing Knowledge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教育人群(educating people)與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社會責任確實是高教永續發展的價值結構之一,但UNESCO同時也說明了:社會責任並不是前述三項使命中前兩項的補充,而是與前兩項任務交織互融在一起,轉化為高教機構服務社會的相關行動;亦即社會責任本來就應是高教願景之一,不應是獨立的附加選項,而是定位於大學為人類創造、引領知識發展的「基礎建設」。

正是如此,我們認為高教機構必須揚棄虛無浮誇,體認認真正派辦學才是善盡社會責任,也是最有價值的願景,而如何規劃社會責任實踐之藍圖,才是大學真正應該關切的議題。把社會責任當成另大學的另一種獲得競爭性經費之評鑑指標,拼命寫文案爭取計畫過關,以期獲得經費補助,不啻重蹈了「計畫引導辦學」之覆轍。

但願教育部長在校長會議上這番「將永續及社會責任融入學校知識產出及教育人群的基因」講話,不至於讓大學產生捨本逐末效應,為拿到社會責任計畫經費一窩蜂使出渾身解數,反而模糊了大學產生知識、教育人群的本務。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