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囊括離岸風電海事工程7000億大餅 為什麼台灣分不到一杯羮?

2018-08-01 08:00

? 人氣

台灣長期缺乏海事工程經驗和人才,離岸風電7000億元大餅,恐被外商海撈。圖為工作船駛過德國離岸風機風場海域。(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灣長期缺乏海事工程經驗和人才,離岸風電7000億元大餅,恐被外商海撈。圖為工作船駛過德國離岸風機風場海域。(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灣離岸風電遴選得標廠商預計在2年後陸續並聯發電,為了讓本土廠商能夠在7000億元海事工程分到一杯羹,經濟部長沈榮津上周起密集召集中鋼與台船等國營事業,就相關設備與人力部分進行盤整,然而,由於台灣長期缺乏海事工程經驗,未來不僅離岸風機的工作船(TIV)必須仰賴歐洲團隊,其他像人員運維船(CTV),日前才由台灣港務公司調撥第一艘船,其他我國籍的拖船與駁船,還必須取得國際船級社IACS認證、ISM驗證,就連在海上風場作業的勞工,都必須取得船員證、動態定位系統(DP)訓練、水下銲接等證照,在人船兩缺下,台灣的離岸風電恐遭外商「海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經濟部為執行總統蔡英文「2025非核家園」的轉型任務,今年透過「先遴選、後競價」方式,由7家業者取得1兆元離岸風場投資的入場券,由於第一階段遴選廠商今年底以前取得籌設許可,可以享受每度電5.84元的躉購費率,和第二階段競價得標費率2.5元,有很大的差距,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以買鞋作比喻,強調係透過「第一雙原價,第二雙半價」,鼓勵國際業者投入。

然而,國際業者來台賺到的,不僅僅是9000億元的躉購電價價差,由於台灣在2025年以前缺乏離岸風機工作船(TIV),未來7000億元的海事工程,恐怕多數也將被外商囊括。

20180731_離岸風機工作船 Pacific Orca(資料照,翻攝Swireblueocean)
台灣在2025年前缺乏離岸風機工作船,許多商機看得到吃不到。(資料照,翻攝Swireblueocean)

「國產化」放寬 因台缺乏海事工程船隊

據了解,經濟部離岸風電第一階段遴選,上緯海能與wpd允能二家業者,因為承諾必須在2020年並聯發電,由於建設期只有短短2年,經濟部特別在「國產化」部分給予放寬,熟知內情人士表示,經濟部在「國產化」方面鬆手,最關鍵的因素是,台灣根本沒有離岸風電需要的海事工程船隊。

前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新任交通部長吳宏謀,與彰化縣長魏明谷7月27日在台中港共同召開記者會,浩浩蕩蕩地宣布第一艘國產風電運維船(crew transfer vessel,CTV)正式啟用,盼彰化風電港興建落成後,未來20年至30年期間,會創造2萬個就業機會,7千億元商機。知情人士表示,這場記者會其實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目的是為了向歐洲的風電業者宣示,「台灣有決心爭取離岸風電海事工程的商機。」

然而,台灣第一艘CTV啟用的背後,其實正映照出台灣「人船兩缺」的困境。

經濟部官員表示,為了讓國內業者能夠爭取到離岸風電的商機,沈榮津上周密集召集中鋼與台船為首的M Team(離岸風電海事工程聯盟)與W Team國際合作聯盟,針對國內離岸風電需要的人力運維船、拖船、駁船進行盤點。

20180713-經濟部長沈榮津今(13)日出席2018全國高中職、大專學生小型水力發電設計比賽初賽記者會。(簡必丞攝)
為了讓本土廠商能在7000億元離岸風電海事工程分到一杯羹,經濟部長沈榮津上周起,密集召集中鋼與台船等國營事業,就相關設備與人力部分進行盤點。(資料照,簡必丞攝)

與會的台船主管表示,自明年起到2025年,台灣將進入離岸風場密集建設期,從海象調查、水下基座興建、風機安裝、輸配電海纜、到海上變電站興建,每一個過程,都要不同的船舶投入,考量到台灣海峽航道的安全性,能夠投入海事工程的團隊有限,因此,預估每年都要1組到2組的船隊投入。

但國內目前能夠投入海事工程的船舶數量有限,以台船為首的離岸風電海事工程聯盟(Marine Team,簡稱M Team)為例,人員運維船(CTV)目前的造價約1.25億元,目前先從台灣港務公司調撥。

至於運載風機水下基座、塔桶、風機葉片的「平台船」,船身需140米長,由於造價較為昂貴,台船去年才因為累積虧損減資元氣大傷,資本額有限,台船方面擔心國內離岸風場2025年完成5GW開發後,若無法爭取到海外商機,船舶將形同「廢鐵」,經濟部方面雖然責成台船建造第一艘「平台船」,但考量台船已民營化,因此要求目前尚未民營化的台灣港務公司分攤第二艘「平台船」的建造成本,啟用後由台船與港務公司聯營。

工作船配備壓艙水 建造難度近「國艦國造」

據了解,距離台灣海峽風場最近的台中港,由於潮差高達4公尺,若要將風機葉片等設備從碼頭載運到工作船上,工作船要配備壓艙水,隨潮水調整船身高度,對於台船來說,建造工作船的難度,已經等於「國艦國造」。

至於,將運維船CTV、平台船與風機工作船TIV拖運到海上風場的拖船與駁船,台灣港務公司與台船目前現役的船舶,已經有相當數量,拖船部分台船有2艘,台灣港務公司子公司港勤公司則有31艘,不過,比較麻煩的是,台船與港勤公司的人員,過去大部分都是在港區內作業,未來要換到風浪較大的離岸風場,將是一大挑戰。

然而,最關鍵的離岸風場的風機工作船(TIV),台灣迄今沒有製造能力。經濟部官員表示,一艘造價高達5、60億元,其外型類似海上鑽油平台,船身在海上作業時,為了抵禦惡劣海象,必須裝設四支腳架固定在海床上,每一支腳架的長度達到7、80公尺,船身還得乘載5、600噸重的風機塔柱,由於台船目前技術能力尚未到位,未來雖然可以向國外船商購買設計圖在台建造,但因為成本極高,台船目前還在考慮當中。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日前也坦言,台船在2021年以前,不會有自建的風機工作船(TIV)。即使是完成本國船隊的建置,包括西門子等歐洲離岸風電設備商,也不見得會買單。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表示,台船願意接手獵雷艦案,不只有能力、也有信心,但當初台船與慶富的裝備、設計原則均不一樣,要看方案是重做、或是接手已有的設計。(取自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坦言,台船在2021年以前,不會有自建的風機工作船(TIV)。(資料照,取自台船官網)

歐洲掌離岸風電技術 台人缺相關證照

據了解,歐洲風電業者長期以來掌握離岸風電技術,對於離岸風電船舶與從業人員的證照要求都非常嚴格,台灣過去因為缺乏大型海事工程經驗,本國籍船舶與從業人員,都缺乏相關證照。

以海上作業的船舶為例,歐洲風電業者要求所有船舶必須取得國際船級社IACS認證,官員表示,台灣目前雖然有「中國驗船協會」提供的CR驗證,但台灣因為長期以來為國際社會所孤立,CR驗證在國際上並不受承認,相關的船舶如果不拿到IACS驗證,歐洲風電廠商屆時可能會拒絕讓國內船舶業者參與海事工程。據了解,交通部方面目前已經與法國船級社合作,希望輔導國際廠商取得IACS認證。

除了IACS驗證之外,歐洲的離岸風電業者同時要求,作業船隻必須取得鑽油平台作業的ISM驗證(船舶安全管理驗證)。另外,離岸風場海上作業的船隻,在派遣水下銲接等工作人員下海作業後,船隻為了避免隨洋流飄移,平台船的四個角落,必須要安裝動態定位系統(Dynamic position ,簡稱DP),一旦系統偵測到船舶飄移,就會自動啟動。

交通部官員表示,由於歐洲風電與海上保險業者要求非常嚴謹,歐洲風電業者要求,實際操作動態定位系統(DP)的實際操作人員,如果沒有取得相關證照,即便本國廠商拿到合約,日後萬一發生災害,保險公司也不會理賠,因此目前包括港勤公司在內,都在加緊申請船舶驗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上祚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