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推廣是人權影展最大企圖!」人權聚落全台扎根 傳布人權的台灣經驗

2018-07-30 08:10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權議題就是沉重。」對於看似輕鬆的《幸福路上》在片單裡顯得突出,馮賢賢說,就是因此才希望有些調和,她更提到,像《幸福路上》在人權聚落裡就一搶而空。

《寶島夜船》呈現「反共義士」的荒誕歷史

相較之下,《寶島夜船》就是一部看來較為沉重的電影。馮賢賢說,這是一部很精緻、細膩的一部片,導演對於聲音的處理、影像的選擇隱含非常多訊息,片裡講1965年浙江8個年輕人買了一條船要跑來台灣,主角陳松說在中國都吃不飽飯,以為台灣四季如春才來的,但一抵達台北,就覺得氣氛不太對勁,鏡頭接著跳到過去的新聞片段,有個長官在跟群眾介紹這8個「反共義士」,但作為對照,這8個人臉上都是惶惶不安,「比起反共義士,他們說是經濟難民還比較合適。」

馮賢賢說,後來陳松又被國防部派來的間諜套話,農家出身的他也沒多想,就說毛澤東怎樣怎樣,竟然就被舉報是間諜,來台3個月不到便被關進牢裡,接著片中還談到他去坐牢、在牢裡看到人被槍斃的種種經歷,這一切都是用陳松樸素的話語來陳述。

對《寶島夜船》呈現的荒誕歷史,馮賢賢說明,可以讓大家思考2個點,第一是我們以前被餵養的「反共義士」概念,是什麼意義?第二是探討白色恐怖的牽連有多廣,以前想像的都只有島內受害者,《寶島夜船》是首部電影來探討這方面的議題。

20180727-《寶島夜船》海報。(青年日報社提供)
《寶島夜船》海報。(青年日報社提供)

人權議題「不能只看外國 也要重視台灣經驗」

談到這部片在影像識讀上的豐富素材,馮賢賢更直嘆,台灣對影像的解讀往往都太表面,像有次去紐西蘭的中學訪問,發現他們中學英語課都有影像識讀成分,不只是讀白紙黑字寫的東西,還包括肢體語言、表情、言下之意有什麼意義等,說著她更以台北市長柯文哲為例,表示柯很會講,很多記者都是他講什麼就是什麼,「但其實他講話的方式、表情,你如果有更精準的詮釋能力時,報導方向就會不一樣。」

論起本次放映的台灣影片,馮賢賢認為,往往辦影展都注重國外的片、輕忽台灣的片子,「但像人權這樣的議題,特別需要台灣的片子支撐我們的議題,來對照國外的經驗」,她認為這樣的對照才能比較落實,讓觀眾不至於走馬看花。

馮賢賢更強調,不能只看外國,也要重視台灣經驗,而且這是良性互動,假如長期這樣做了10年,也會吸引更多導演願意投入人權議題的電影,未來就會有更多的影片可以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