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宜芳專欄:出書就像賭博?

2018-07-29 07:00

? 人氣

「大書」玩的是資本遊戲

猜出來了吧,這本書就是《恆毅力》。一本全球出版界所謂的「大書」,出版前即以高價賣出多國版權,二○一六年果然在美國橫掃暢銷榜,包括《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和亞馬遜(Amazon)。在歐美、日本、台灣、韓國都賣出好成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類「大書」玩的是資本遊戲,背後邏輯是:用高價賣出版權,找一流編輯(或是一流寫手改寫),以大行銷預算創造新聞議題,帶動銷售,最後進入以口碑推動銷售的正面循環。知名政治人物、企業家或知名學者的研究(特別是諾貝爾獎得主),往往按照這套公式創造出全球暢銷書。另一種常見模式則是,作者也許尚未有暢銷作品,但一篇文章或演講被無數次轉載,動作快的出版經紀人和出版社慧眼識英雄簽下合約,先寫出Proposal,想辦法賣出全球版權。

這幾年,英文書在Proposal階段就要下決定的情況愈常見,有位同業苦笑對我說:「你說,我們是不是在從事賭博業啊,完整書稿都沒看到呢,就要下注了。」

當然,不是每本大書都一定成功,水土不服的例子比比皆是。一六年在《紐時》暢銷書榜大出鋒頭的非文學類暢銷書是《當呼吸化為空氣》(When Breath Becomes Air)。一位美籍印度裔醫生用文學性與哲學性兼具的優美筆觸寫下罹癌後的思考,從病人角度,更從醫生角度。出版後在台灣引起很不錯的迴響,但在日本以及中國大陸反應卻不如預期。

每一本書的成功或失敗,事後當然都可以找出解釋原因,例如文化與國情是否扞格、行銷方式夠不夠「接地氣」。坦白說,我愈見相信,當能做的、能分析的、能預測的都做了,許多時候只能看「運氣」,每本書自有其神祕而不可捉摸的命數啊。

別老想著遇到下個羅琳

比起「大書」的大賭注,相信很多出版人更想做的是「好書」,從專業角度出發,判斷一本書的知識含金量、寫作吸引力以及市場接受力。能夠將一本別人沒有看到、甚至不看好的書,做出令人驚豔的品質和銷售,更加考驗編輯的眼光和行銷企畫的能力,成就感也更大。

畢竟不斷嘗試、不斷錯誤、不斷思考、不斷累積,編輯的判斷力只能這樣來。至於能否碰到下一個羅琳?哪有空想那麼多,先把手上的書做好再說吧。

*作者曾任天下文化執行副總編輯、時報出版第一編輯部總編輯。本文原刊《新新聞》1638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宜芳 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