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雲觀點:真正的投資功夫,其實在投資的後面

2018-07-27 06:30

? 人氣

這就牽涉到公司如何排定優先順序。例如,我最近在評估一家銷售小型太陽能系統套件的公司,這是一家非洲很有潛力的零售商,他們銷售太陽能系統套件工具包給一般消費者。我們要怎麼確定它會賺錢、又對環境和社會有影響力呢?為了賺錢,它是應該先設定目標為銷售更多工具包,爭取更高的市場滲透率;還是應該提高產品毛利,然後把錢用在團隊招募和激勵上?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辦人和其團隊的背景和動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真正的投資功夫,其實在投資的後面

排定公司優先順序的人,是創辦人,因此影響力投資你需要比一般投資人更了解創辦人。你可能以為創辦人要有一套完整的思維模型才會成功,但根據我們的經驗,正好相反,在綠色產業,成功的綠色創業者需要的是多元的思維模型。他們能在大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能維持正常行事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支持他解決商業活動中真實且複雜的問題,因為所謂的優先順序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黑白分明。

這樣說吧,評估投資機會是否能獲得最大回報,或是評估非營利組織是否發揮最大的環境或社會影響力比較容易,但將它們組合起來卻很困難。這裡面最困難的,是你如何評估短期來說是負面的環境和社會影響,但長期來說對環境和社會有正面效益的行動,你如何確認長期來說真的會有效益呢?長期來說,我們都死了!

不在乎一軍一地之利益,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

影響力投資需要改變心態,而不是改變方式。現階段,我們的祕訣就是關注是否發揮最大的環境或社會影響力,而收益上只要能打平或是小賺一些就好。有些人可能聽到這裡就覺得賺這麼少真沒意思,那你回頭想想,其實一般企業也會投資在長期來說會有收益、而短期賠錢的行動。現在只是這些長期的收益換成環境或社會影響力,而不是純粹看錢而已。就像運動比賽,你不需要贏得每一場比賽,而是贏得最重要的決賽,有時候為了贏得比賽,你需要輸掉比賽。這部分在影響力投資方面略有爭議,學術上討論這種道德上的兩難很有樂趣,但是投資人付出的是真金白銀,它需要的,是不停地、大量的實驗。

舉個例子,一場颱風帶來土石流,摧毀原本的村落,有多少人願意為了避免後續可能的災難重演,而下定決心要原本居住在那裏的居民遷村呢?我們在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就真真實實遇到這樣的情境。另一個例子,有多少人願意為了建太陽能電廠或風力發電廠,而迫使一小批當地的原住民搬家?如果考慮到整體的效益,影響力投資人是否願意以投資再生能源可帶來長期的環境效益,而去投資呢?這些都是真正的難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雅雲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