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從我們青春留下的印記:《獨行的王者》選摘(2)

2023-01-02 05:10

? 人氣

德國前籃球運動員德克.諾威斯基(Dirk Nowitzki)。(取自Dirk Nowitzki官方臉書粉專)

德國前籃球運動員德克.諾威斯基(Dirk Nowitzki)。(取自Dirk Nowitzki官方臉書粉專)

諾威斯基這一年面臨艱難的賽季,以更精準的形容來說,他飽受折磨。去年四月的腳踝手術起初復元順利,盼能快速癒合。無奈事與願違之外,還出現併發症。諾威斯基面對感染以及冗長艱困的復元期,開季最初二十六場賽事坐在場邊。他看著新一代球員取而代之,率領他們的是天分十足的盧卡.東契奇(Luka Dončić)。諾威斯基聽到球迷歡呼,看著東契奇承繼他的腳步。諾威斯基是東契奇的支持者。德克殫精竭慮,努力讓身體好起來,想再次回到場上。為此,他每兩天接受一次注射,治療他受損的肌肉,並時不時接受防護員和物理治療師的按摩。為了再次回到場上,他窮盡心力,然而仍是徒勞,腳沒有復元到適當程度。若是要每場比賽拿六點六分,上場將近十五分鐘,那倒還能應付。諾威斯基開始試著有意識地去感恩,感謝活著的每一天、搭乘的每一個航班、下榻的每一棟飯店、造訪的每一間球場,以及在更衣室內所聽到的每一個爛笑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我和諾威斯基的談話可以得知,他總是對他的退休有著不同的想像,他想像的退休是安靜的,沒有人注意到。一年前,我們一起在他下榻的舊金山飯店房間內,他說生涯最後一場比賽不想大費周章。當時諾威斯基說著:「打球就好,然後說就這樣,我的職業生涯打完了,我的身體打完了,我已經付出了我必須付出的一切。這會讓人跌破眼鏡,但我不想要任何人先知道我的想法。」

話雖如此,眼前的盛會正大張旗鼓上演,一切都飾以亮金屬絲。球場一道道門掛著警告標語,寫著:「今晚比賽將使用大量的煙火」。球場地下層放著幾十箱各式各樣的煙火。每一張座椅都有一張鍍金的紀念卡、刻有諾威斯基燦爛笑臉的紙板,以及一件印有當日專屬標語「41.21.1」的T恤。這是最後一次,攤位販售的幾乎都是與諾威斯基有關的紀念品。這場比賽場邊座位的球票要價超過一萬美元。

此時的獨行俠隊早已敲鑼打鼓,準備祭出豐富的活動,既有火焰特技表演,也有雷射秀,而來場的媒體陣仗更是龐大到令人瞠目結舌。一群群的德國記者來到現場,由於上頭的編輯不會再派駐記者,因此這是他們最後一次來到達拉斯採訪。而每一位德國記者都有著各自的諾威斯基故事,也都想要有片刻時間,能敲到諾威斯基的專訪,在專屬於我們記者的諾威斯基時間內,向他親自道別。美國記者亦然,但不同的是,德國人更帶有一絲懷舊之心、一股鬱悶之情。在獨行俠隊更衣室外,史考特.湯林笑道:「德國記者是最難搞的。」他怕是在說我,只是不想宣之於口。

德國前籃球運動員德克.諾威斯基(Dirk Nowitzki)。(取自Dirk Nowitzki官方臉書粉專)
球場大螢幕,德國前籃球運動員德克.諾威斯基(Dirk Nowitzki)。(取自Dirk Nowitzki官方臉書粉專)

就在我走出隧道,進入燈火通明的地方時,意識到這是我最後一次來這座場館。一切都蓄勢待發:硬木材質的地板亮晃晃地,年輕的獨行俠球員早已暖身完畢。球場上方懸掛的大螢幕播放著紀錄片《完美投籃》(Der perfekte Wurf / The Perfect Shot),其中邀訪了德克的父親、母親和胞姊、選秀時挑中德克的獨行俠隊總管唐尼.尼爾森(Donnie Nelson)、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每個人都在談論德克對他們的意義,以及對於籃球的意義。共襄盛舉的還有史蒂夫.奈許(Steve Nash)、姚明,以及科比.布萊恩(Kobe Bryant)。

球迷、記者、引位人和保安都盯著球場上方懸掛的大螢幕。成千上萬的人,盯著影片中在各地留下成千上萬個身影的德克。諾威斯基對大家來說,都有著不同的意義。這邊的大家,包括籃框後面那名有妥瑞氏症不自主抽搐、身材壯實的場務人員;包括坐在場邊、綽號「皮膚」的電視主持人傑夫.韋德(Jeff “Skin” Wade),包括一○七區穿著綠色復古球衣的某位十二歲的女孩和她的爺爺,我也不例外─我們都覺得自己了解德克。

不過,並沒有那麼簡單。

對某些人來說,德克是陽光的鄰家男孩;對於其他人來說,他是有史以來最出色的歐洲籃球員。他是創新者,思維獨一無二,一絲不苟,匠心獨具,有著瘋狂教授般的創造力,象徵著一種自由的精神。他重新定義了大前鋒的位置;他促成籃球打法產生重大變革。他是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的孩子,是超級球星。對某些人來說,他是一種金融資產;而其他人則靠諾威斯基吃飯。他既是典範,也是棘手的對手。他是有著柔軟手感的射手,會在場上讓對手討不了好。他是埋頭苦練的德國人,是德州的獨行俠。

晚上七點。球員從隧道出來時,球場氣氛炸裂,彷彿這是NBA總決賽。人們站起來,為德克在熱身時的每一記投籃留影。當他灌籃時,觀眾會投以通常賽末才聽得到的熱情歡呼。今晚的球場想要專屬於他,美航中心球場有「德克所打造的場館」之稱,他的球涯以這座場館為中心發展:兒時的隊友羅伯特.加列特(Robert Garrett)坐在獨行俠隊板凳區對面。德克尋找著他的父親和妹妹,尋找著亦師亦友的蓋許溫德納,也尋找著妻子潔西卡(Jessica)。DJK烏茲堡(DJK Würzburg)球隊是他家鄉的俱樂部,俱樂部的紅色標誌縫在為今天訂製的鞋上。

比賽開始。一切都以德克為中心展開。我記了筆記。我可以計算他投籃的結果,但我突然意識到這與籃球無關。比賽的前十分得分來自於他,或是否來自他的後仰跳投和三分球,均無關緊要。這場比賽無關乎輸贏,比賽的重點是德克.諾威斯基,是我們。比賽的重點,是人。

德國前籃球運動員德克.諾威斯基(Dirk Nowitzki)。(取自Dirk Nowitzki官方臉書粉專)
德國前籃球運動員德克.諾威斯基(Dirk Nowitzki)。(取自Dirk Nowitzki官方臉書粉專)

第二節有些進攻使他防守不及。天花板的大螢幕秀出一段影片,內容是他造訪兒童醫院的場景。德克的這些善舉已逾十五年之久,但有記者陪訪,卻是去年才有的事。德克看著影片,或許是氣氛肅穆之故,或許是旁白的溫暖聲音之賜,或許是他倏地體會到自己多年來的幸運,哪怕此時距中場休息還有幾分鐘的時間,他卻已雙眼噙不住淚水。德克.諾威斯基獨自站在中場,再也按捺不住情緒時,他低下雙眸、雙手抓著膝蓋。整座球館的人見他落淚,也不能自已。

只見他終究振作起來,並完成比賽。當盧卡.東契奇透過擋拆,將球漂亮地傳給德懷特.鮑威爾(Dwight Powell),鮑威爾再將球傳給切入灌籃的德克時,我問了自己,大家是否剛剛見證了他職業生涯的最後一灌。

凡事都會畫下句點。

比賽結束後,獨行俠隊將比分扳平。球隊老闆馬克.庫班(Mark Cuban)宣布,無論德克喜不喜歡,當天晚上將會很特別。教練里克.卡萊爾(Rick Carlisle)說了幾句感人的話,德克童年偶像的畫面在螢幕上閃過。坐在板凳區的德克見狀,起初一臉困惑。史考提.皮朋?查爾斯.巴克利?大鳥柏德?史倫普夫?坎普?為什麼有這幾位超級球星的畫面?這些傳奇人物和德克之間,有什麼交集?

球團早在數個月前便成立特別小組,籌畫這項最高機密的驚喜。德克被蒙在鼓裡,而顯然他也渾然不知。德克沒料到這些超級球星會蒞臨會場。當巴克利、皮朋和大鳥柏德等人一個接一個走到場上時,德克才恍然大悟。隊友德文.哈里斯(Devin Harris)坐在他旁邊,也幾乎掩不住興奮之情。德克咬著毛巾,想要忍住淚水。這群傳奇球星站在聚光燈下,畫面上回顧著過往:十五歲的德克.諾威斯基在位於烏茲堡─海丁斯非(Würzburg-Heidingsfeld)這座德國小城的兒時房間內,床上和衣櫥門上分別掛著皮朋和巴克利的海報。而已年屆不惑的德克,此時在場上和眾傳奇比肩而列。

德克起身,將毛巾扔到一邊,好似教練把他召回了場上比賽一般。只見他動作笨拙地抱著這群傳奇球星,笑著站在他們身邊,並聽著他們的告別致詞。

皮朋說:「跟你說,一直以來,你都在鼓舞著我。」

然後,德克獨自一人在聚光燈下。我們都在看著他。球場是黑暗的;只有昏暗的緊急照明在閃爍著。德克站在場中央,有人遞給他一支麥克風。接著,德克.諾威斯基說了場內觀眾都預期會聽到,卻不願相信的話。

德國前籃球運動員德克.諾威斯基(Dirk Nowitzki)。(取自Dirk Nowitzki官方臉書粉專)
德國前籃球運動員德克.諾威斯基(Dirk Nowitzki)。(取自Dirk Nowitzki官方臉書粉專)

我看了一下周圍所有哀戚的臉龐,他們不是已經哭出來,就是泫然欲泣。球迷也好,對手也罷,大家都有著自己的諾威斯基故事、自己的諾威斯基時刻。我們都看過諾威斯基挫敗─我們自己也經常失敗。二○一一年諾威斯基贏得NBA總冠軍時,在座的每個人都很清楚自己當時在哪裡。德克.諾威斯基的勝利,仍然感覺像是我們自己的勝利。對於我們這些在看台上的人、在歐洲坐在電腦螢幕前的人,以及在美國酒吧內的人來說,德克一直是忠實的心靈伴侶,秉持著初衷。在過去的廿五年裡,我一直看著他打籃球。我們和他一起成長─他是我們的青春所留下的印記。

直到今天,我都不敢說我是否理解德克.諾威斯基。不過在這座他的場館,當他於漫長而輝煌的球涯尾聲站在場中央,面對他的球迷、他的城市時,我正在舉起我的啤酒。場內淨是親朋好友與同伴,他的姐姐、父親、妻子都來到現場。我們下方的球場是深藍色的;燈光只照著德克。我們屏住呼吸。

德克.諾威斯基說:「大家可能也料想得到,這是我在主場的最後一次比賽。」

*作者托馬斯・普萊辛格是獲獎的德國小說家、編劇和籃球愛好者。本文選自作者新作《獨行的王者:德克‧諾威斯基成就非凡的籃球人生》(堡壘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