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壯大,是個美麗的意外!張忠謀採用晶圓代工模式,竟是因為政府預算不夠

2022-12-21 09:40

? 人氣

台積電創業之初,之所以採用晶圓代工模式,是因為政府預算不夠,但該商業模式卻顛覆整個半導體產業。(美聯社)

台積電創業之初,之所以採用晶圓代工模式,是因為政府預算不夠,但該商業模式卻顛覆整個半導體產業。(美聯社)

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

今天的台灣,由農業轉工業發展了 72 個年頭,從《天下雜誌》 2022 年 5 月公布的 「2021 二千大製造業」,有 52 家年營收突破 1000 億台幣,2021 年整體工業製造產品出口產值破空前的 4460 億美元!其中電腦、電子、光電通信、半導體、石化等五大產業就占了超過 8 成的產值貢獻,對處於西太平洋的小島,既沒石油天然氣或稀土等天然資源,土地面積又小,人口也不過是兩千多萬人,經歷了 72 年,居然在國際貿易、工業實力方面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回首往事,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下的結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天時」,指的是 1949 年的韓戰爆發,毛澤東統治下的共產黨中國派大軍越過鴨綠江援助北韓,讓美國這個自由民主世界的老大一夜驚醒,開始圍堵中國大陸,除了由麥克阿瑟將軍率領盟軍回攻共產黨聯軍,將其逼回鴨綠江畔外,並且美國杜魯門政府一改之前放棄支持據守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的態度,透過美援(軍援、金援與大眾物資)積極扶植台灣國府,並派第七艦隊維護台灣海峽,這就形成了一半的「地利」。另外一半就是退守台灣的蔣介石總統痛定思痛,檢討大陸國軍節節敗退失守的原因,到台灣的第一步改革從土地開始,一連串的「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讓農漁民有地可耕種、養魚,藏富於民,這就是另外一半的「地利」。

50 年代,美援物資的到來,適時的改善基層百姓的生活,土地改革政策又產生了大批的小佃農,辛苦工作,有自己的收入,因此,家家戶戶得以「生產報國」,使得本島的人口急遽增加,就成為「人和」其中的因素之一—工業勞動人口的增加。更重要的另外一個「人和」就是,老蔣總統信任陳誠—當時的行政院長與省主席,以及他帶領的嚴家淦、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徐立德等一批有能力、積極做事的技術官僚,從此展開了轟轟烈烈發展工業的康莊大道。

「台灣積體電路公司」(簡稱台積電,英文名字叫 TSMC)就在這批技術官僚推動工業化走到一半的(35 年)1985 年,突然冒了出來。一開始跌跌撞撞的,創辦資金是國府退居台灣以來最大的一筆,當初號稱「百億元 VLSI 計畫」,因此,主其事的張忠謀籌資過程很辛苦,差點就打包走人,卻在最後關頭起死回生(詳細請參見筆者《台積電為什麼神》,時報文化出版)。

所以說,台積電的成立十分偶然,坦白說,包括當初推動的李國鼎、孫運璿、俞國華幾位要員,想也不會想到 36 年後,TSMC 居然成為「國寶級」的企業,不僅紅遍台灣,是台灣數十萬家企業的典範,縱觀世界工業舞台也十分耀眼,不僅成為美歐日大國爭相邀請設廠的對象,2021 年又進入全球前十大市值的企業,市值最高時近六千億美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