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全世界最危險的救援工作者》敘利亞政府軍步步進逼 以色列協助「白盔隊」逃離戰火

2018-07-22 20:20

? 人氣

敘利亞內戰2011年至今已打了7年,敘利亞政府近期逐漸占上風,收回被反抗軍占領的城鎮,使得通稱為「白盔隊」的當地救援組織「敘利亞民防隊」成員及家屬性命遭受威脅,以色列國防軍表示,21日封閉原屬於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道路,協助約800名白盔隊成員及其家屬取道以色列,逃離敘利亞到約旦,而加拿大廣播公司報導稱,250人將前往加拿大,其他人則到德國和英國安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曾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白盔隊救人逾11萬

敘利亞民防隊(Syrian Civil Defense)在2014年成立,憑著基本救難裝備,每天在衝突動亂中,衝進因戰火波及而倒塌的建築物內,搶救受困的民眾,由於成員全戴著醒目的白色頭盔,因此被通稱為「白盔隊」(The White Helmets),儘管他們是敘利亞民眾自發性組成的救援組織,但敘利亞阿塞德(Bashar al-Assad)政權與靠山俄羅斯均稱,白盔隊支持反抗軍,更指控他們與激進組織有關。

白盔隊約有3000名成員,在過去4年期間,拯救超過11萬條人命,但也失去204名成員性命。由於白盔隊在反抗軍占領區執行救援任務,因此被阿塞德的支持者批評是反抗軍同黨,還說他們製造阿塞德動用化學武器攻擊平民的假新聞。2016年,白盔隊被提名角逐諾貝爾和平獎;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也為他們拍攝紀錄片,且在2017年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項。

深夜搭巴士撤離 借道以色列逃到約旦

隨著敘利亞政府逐一奪回反抗軍占領的城鎮,白盔隊成員與家屬的性命受到極大威脅,美國為首的聯軍先前已商議,盡快採取撤離計畫,讓他們從敘利亞西南邊境城市庫奈特拉(Quneitra)逃出,而選擇該處的原因,是因為庫奈特拉位於反抗軍最後掌控的地區,又在以色列占領的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與敘利亞間,聯合國觀察部隊駐守的區域範圍內,敘利亞政府不能朝此處發射飛彈攻擊。

出生入死、救苦救難的敘利亞白盔隊(AP)
出生入死、救苦救難的敘利亞白盔隊(AP)

以色列國防軍(IDF)表示,接獲歐美國家請求而展開「非正規人道救援」任務,21日當天封鎖戈蘭高地的道路,根據德國《畫報》(Bild)指出,撤離行動在晚間9時30分展開,白盔隊成員及家屬搭乘小巴抵達邊界,借道以色列前往約旦,整個撤離行動持續到22日凌晨,小巴則在22日清晨5時抵達以色列與約旦邊界,接著由聯合國接手處理,但詳細情況並未公布。

加德英同意接收安置 以色列強調不介入敘利亞內戰

以色列網媒「Ynet」指出,逃離敘利亞的白盔隊成員和家屬會在約旦待約3個月,但稱約旦並沒有保證他們的安全;約旦外交部發言人阿凱雅德(Mohammad al-Qayyad)表示,約旦基於人道因素,審慎接受執行此任務,之後這些人會被安置到同意接納他們的國家:加拿大、德國與英國,而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報導,加拿大承諾接收250人。

約旦政府證實白盔隊成員及家屬逃到約旦的聲明中,沒有提及以色列在這次任務中扮演的角色,並稱會同意接受此任務,是加、德、英3國承諾安置這些人,且預計在10月底就會全部離開約旦。以色列國防軍稱,這是「不同以往」的情勢,許多人命面臨「立即性危險」,強調沒有介入敘利亞內戰的意圖;以色列媒體指出:「這是最動人的任務之一,因為有許多孩童被救出。」

歐美多國合作採取行動 以色列成關鍵參與者

《美聯社》引述逃離敘利亞的白盔隊成員說法稱,敘利亞反抗軍節節敗退,使得撤離行動迫在眉睫,而在11、12日舉行的北約(NATO)峰會後,開始加速進行撤離行動。該名白盔隊成員當時告訴《美聯社》:「(等待)這段期間很難熬,這是我人生中最糟的1天,我希望撤離我們的時候,不會為時已晚。」而在進行撤離行動的同時,敘利亞政府軍持續向庫奈特拉前進。

以色列智庫「區域思考論壇」(FORTH)助理研究員澤爾科夫(Elizabeth Tsurkov)推文寫道:「倘若歐美國家不採取行動,同意接納這些人為難民,他們只能繼續困在敘利亞境內,等著被阿塞德政權和俄羅斯軍隊虐待或是炸死。」她也說,「以色列拯救白盔隊」的報導並不正確,因為這項撤離行動是由多國參與完成,以色列只是參與者。

儘管以色列協助撤離白盔隊成員與家屬,但以色列一直不同意接納敘利亞難民,不過以色列過去幾年來實施「敦親睦鄰任務」(Operation Good Neighbor),自2013年起已讓5000多名敘利亞人在以色列邊境醫院接受治療;2016年開始,則同意超過600名孩童在父母陪同下,可以入境以色列接受醫療照護,而以色列也提供糧食、飲用水及衣物給邊界另一端的敘利亞人民。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