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故宮台灣化?蔡政府的水平─只要四百年不要五千年

2018-07-22 06:50

? 人氣

陳其南(右)接替林正儀(左)成為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監交人政務委員林萬億(中)把印信交付新任院長陳其南。(龍德成攝)

陳其南(右)接替林正儀(左)成為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監交人政務委員林萬億(中)把印信交付新任院長陳其南。(龍德成攝)

當年負責維護故宮國家文物、重器的主要人物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嚴,在1969年退休後撰文〈宣統出宮我入宮〉,寫到他這一輩子,從北大哲學系畢業進故宮開始服務的歷程,經歷過故宮文物南遷。這場文物南遷主要是國民政府考慮到日本侵占東北,侵略中國的野心已曝露,為防文物遭日寇劫略或破壞,從1933年2月開始,故宮文物開始南遷離開北平。對日抗戰期間故宮文物南遷行動,到南京、到上海、到安順、一直到川南,可以說是顛沛流離,所幸文物皆能安然無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35年英國希望能將故宮文物送到倫敦展覽,以慶賀伊莉莎白女王的父親生日,在面對日本不斷尋釁入侵的威脅下,國府同意這項請求。當時部分文物正在上海,故宮博物院特選了七百多件文物,由英國海軍巡洋艦開到上海,接運到倫敦展覽,莊嚴為隨行秘書負責相關押運工作。這批文物離開上海前辦了一次展覽,到了倫敦展出時反應非常熱烈,從倫敦展完回來後又在南京做了一次展覽,宣慰國人。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國府全面抗日,8月13日,上海遭日軍猛烈轟炸,國府決定將這批赴英展覽的精品文物,再加了故宮其他重要文物一起遷離戰場,啟動了首批南遷行動。也是由莊嚴負責封箱南運。先到武漢,轉長沙,再轉桂林,最後抵達貴州。

1944年日軍進攻貴陽,獨山失守,故宮博物院緊急協調貴州省府,調派軍車,連夜將文物轉進四川。進入川南時,正逢重慶大轟炸,莊嚴等人在川南的巴縣發現一個舊的石油礦區,於是在該地停駐將近了一年,抗戰勝利以後文物運到重慶,跟另外兩批文物匯合,1947年夏全數回到南京。

不久,由於國共兩黨分歧愈來愈大,隨時可能爆發內戰,當時國府就決定將文物暫留南京,沒送回北平故宮。國共內戰爆發後,1948年底,國府決定將留在南京故宮文物,再次的挑選精品,分三批運到台灣。1948年12月26日,在莊嚴等人負責押運下,搭海軍豐鼎號登陸艦到台灣。

來台的文物輾轉由楊梅、霧峰等地存放,等到1965年,故宮在外雙溪的新館蓋好後,所有的文物悉數遷到台北,正式命名為故宮博物院。

(傳)宋 張擇端 《清明易簡圖卷》 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截自澎湃新聞)
台北故宮藏品質量皆勝過北京故宮。圖為宋 張擇端 《清明易簡圖卷》 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走過國難與千山萬水,北平故宮文物與重器才落腳台北,這段歷史對於中華民國來說意義深遠,因為這是國民革命成功,由人民作主的時代與歷史證物,也是中共在建政之後最難向國際說明它的合法性的重要關鍵之一。1966年老毛與四人幫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所有的文物在「破四舊,立四新」的肆無忌憚下破壞殆盡,更讓傳統中華文化倒退到黑暗時代,大陸陷入幾近瘋狂的氛圍。

老蔣適時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就是要讓台灣成為真正中華文化的代言人,也因著這樣的號召讓海內外中國人更加珍惜台灣,因為台灣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保存與發揚不遺餘力,讓台灣成為世界漢學與中華文化的研究重鎮,這樣的優勢一直維持到馬英九執政時期。其中,台北故宮更是世界矚目的中華文化瑰寶與漢學明珠。

可惜的是2016年蔡政府一上台就全面推動「去中國化」「去蔣化」,以「轉型正義」做為「改革」的政治操作基礎,完全無視於文化的經營,只知運用政治與立法來「架空中華民國」。連文化總會也硬是得讓小英擔任會長,只是文化總會完成「綠化」之後,主要的座標竟然只是回顧日據時代的總督府,而不是放眼於整個中國大陸與世界。如今陳其南院長一上台就想把故宮「台灣化」「本土化」,不但把自己做小了之外,更讓這樣的論述把民進黨要架空中華民國甚至要建立台灣國的意圖,更是毫不掩飾地表露出來。問題是故宮的基本意涵與內容早就超過「台灣化」的範圍,也根本不是台灣化所能彰顯出來,因為對國際與世界各國來說,台北故宮所代表的是具有五千年中華歷史的文物與意義,台灣再文明也不過四百年,把五千年來的歷史軌跡要框架、局限在四百年之中,可以說是「不倫不類」,那也會是民進黨所「不可承受之重」。

日前在兩岸有人挑起台北故宮與北京故宮收藏文物在質量上的比較,北京方面一再強調自己在量上比台北還要多,至於在質上台北故宮的鎮館三寶:翠玉白菜、肉形石與毛公鼎早就名聲在外,歐美日本等國觀光客或學者專家們想要觀賞/研究的不出其右,北京想要藉文物數量與聲勢來嗆台北故宮,卻不知道台北故宮除了保存這些傲世全球的重要文物之外,更重要的是持續不斷地研究與發揚光大,累積多少相關的經驗與智慧,這些不是一時之間可以被取代的。

其實,中國大陸方面之所以會在乎這樣的比較,除了財大氣粗想炫富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想要爭取中華文化的話語權,相形之下,蔡政府只在乎日據時代的「古蹟」,等於是把過往的優勢往外推送給北京。陳其南以人類學家的高度竟然無視於歷史與族群發展的軌跡,一上任就只談「台灣化」「本土化」,將短暫與狹隘的政治意識形態加諸於對於上千年的文物管理與經營真可謂是「完全糟蹋」了!陳其南如此「荒腔走板」的論述,無疑地正是小英強調「改革」下的產物。

20180615-「千年一問  鄭問紀念展」15日盛大開幕,總統蔡英文、文化部長鄭麗君等人都到場共襄盛舉。(文化部提供)
故宮近年策展也更多元。最近的「千年一問 鄭問紀念展」就是展出已故漫畫家鄭問的作品。圖為總統蔡英文、文化部長鄭麗君等人。(文化部提供)

蔡政府所沾沾自喜的改革,說穿了完全是走形式化的「轉型正義」,實質上與內容上根本就是「空洞化」,既沒深度又沒內容,主要的就是台獨相關論述只有政治架構,根本沒有文化內容與生活內容,所以當賴揆 表明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時,只有政治操作,他的官邸還是講究了風水,他和小英一樣還是逢廟必拜,卻不深究這些廟的根源來自唐山,自己祖宗都是來自大陸,卻對八田與一銅像被割頭之事,急著向日本友人道歉,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轉型正義」操弄,造成國內的對立,引發了你砍老蔣頭我砍日本頭這樣荒唐與暴力的衝突事件,殊不知這樣的「務實操弄」早就讓「轉型」變質,一點都沒有「正義」了!

東西德的「轉型正義」之所以能成功與順利,並不是兩個不同政體結合在一起就完成了,主要的推手在民間,在兩地的基督教會,因著共同信仰先行融合,在生活上與價值上逐步對話而形成共融的方向,再與政經體制結合,人與人的隔閡早已取消,相形之下對立與誤解或歷史上的對抗,同樣一步步地消融,國家合一與社會體制轉型自然水到渠成。

反觀蔡政府口口聲聲都是「轉型正義」,一個不當黨產的清算機制,就是窮追猛打,所有的國民黨有關的組織,只要是有任何一點說不清楚,就被打成「隨附組織」,就是要收歸國有,一點也不問過去這些組織對於台灣政經發展的貢獻與影響,一時之間,形成朝野壁壘分明,毫無和解與對話的可能。沒有和解與對話的可能與機會,又怎麼可以期待國內政黨和解與共融呢?

無怪乎當斷交事件接連發生,小英就四問在野的國民黨為何不團結一致對外?馬上遭到譏評;而當小英在民進黨全代會上一再宣稱改革有成,她的團隊與政黨做了前朝都不敢做的改革時,民間與對手黨毫無感覺只有噓聲,因為沒有共同價值與方向的改革,沒有因著社會變遷與民心所向的改革,說穿了只是共民進黨一黨之好,而非全民之好,當然很難引起共鳴。既難引發共鳴,還要用文青話語來嘲諷馬英九與國民黨,完全曝露了對於自己的執政也沒有信心的焦慮,一再地要拿出經濟成長率與股市萬點等數據來說明台灣經濟正「愈來愈好」。問題是若真的那麼好,為何國內資金不願投資,反而像台塑與鴻海等大公司紛紛向外投資?還有中國大陸真的是如蔡政府所拒絕前往而轉向新南向,那台商也為何不想鮭魚返鄉?還有股市上萬點一年多了,為何股民無感?殊不知台灣股市早就成了外資投機客的提款機,小英在幫外商數鈔票還沾沾自喜。

民進黨已經是「完全執政」,可以任意推動自己想要的政策,只是民進黨這兩年所推動的所有政策,真的是符合民意與真的在解決民眾的問題嗎?若是真的都能解決,為何民間的陳抗如影隨形,沒完沒了?為何口口聲聲的「轉型正義」,卻沒有讓朝野政黨更願意團結一致對抗來自中國的壓力呢?當小英一再質疑對手黨一再批評不滿意人士不應製造「假新聞」,但是小英有沒有反省到,這兩年來蔡政府真的讓民生樂利,家家戶戶都樂見她的改革呢?改革沒有深入人心,更沒有凝聚成生活共識,反而是造成更多的民怨與不安,試問小英所說的改革成功在哪裡?

陳其南的「故宮台灣化」完全曝露出民進黨只有政治操弄,毫無文化內容與深度,只知遷就深綠的台獨意識,卻不識民間真正疾苦。沾沾自喜的改革卻是無根的改革,一如無根的蘭花,只能好看一時,怎麼可能生生不息呢?

*作者為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

孔令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