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萍觀點:那是一個時代,消逝了,如煙如霧─兼記楊國樞

2018-07-19 05:50

? 人氣

為台灣本土心理學研究奠定基礎的中研院士、台大教授楊國樞辭世,享壽86歲。(中研院官網)

為台灣本土心理學研究奠定基礎的中研院士、台大教授楊國樞辭世,享壽86歲。(中研院官網)

台大心理系教授,中研院院士楊國樞過世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大教授、中研院院士,都是他最知名的頭銜。

但很長一段時間,我跟他熟絡,都跟心理學、中研院無關,因為不是我的領域。

而是一份雜誌,《中國論壇》。

我起初是個小編,楊國樞是編輯委員,亦當過編委召集人。

我們常常互動。

如今,沒多少年輕人知道這雜誌了。

老友楊照在臉書上,談到楊國樞教授的過世,提及昔日《中國論壇》雜誌的一群知識分子,他很驚訝,在網路上,竟然找不著關於《中國論壇》的維基辭典!

他於是公開點我的名,要我應該為那時代,為那些人,寫點什麼,留下見證。

《中國論壇》半月刊代表了1970中葉到1990後半,一代公共知識份子的兼容並包、開啟台灣民主的故事。(露天拍賣)
《中國論壇》半月刊代表了1970中葉到1990後半,一代公共知識份子的兼容並包、開啟台灣民主的故事。(露天拍賣)

我也很驚訝。網路上竟然沒有關於《中國論壇》的維基資訊!

那年代,就這樣如煙消逝了嗎?那些人,曾經在台灣學界、知識界,各領風騷的一群知識份子,曾經齊聚一堂,固定聚會,製作專題,以筆以文以思惟以觀念,回應時代,抨擊時事的一群知識份子,就這樣被時代,被網路、被數位,給「抹掉了」他們的蹤跡嗎?

望著楊照臉書上呼叫我的字句,我發楞了一會。

紙本的年代,還沒完全被數位取代,但紙本年代的某種不可承受之重,卻已經被數位年代的輕,給淡淡的抹去了。

這社會,消逝的,或者說,不在乎的,豈止是一種關乎紙本的年代與價值呢?而可能根本是,一種「公共的」體系,一些些「公共型知識份子」之存在的價值的消逝。

我們有很多的博士了,我們有很多的專家了,無分藍綠,都有成堆的專家學者教授,成為他們的智庫裡的智囊,但,我們沒有公共型知識份子了!

說來也巧。楊國樞教授過世新聞傳出之際,我正好手上在看兩本書,一本是學者詩人楊牧編校的《徐志摩詩選》,另一本是,重出的老書《美國的反智傳統》,作者Richard Hofstadter,新版有余英時教授的序文。

我何以說巧?

徐志摩(維基)和他主編的《晨報》副刊。
徐志摩(維基)不只是浪漫詩人,更是公共型知識份子。圖為徐志摩和他主編的《晨報》副刊。

楊牧為徐志摩當年編選這本詩集,念茲在茲,提醒讀者,不要被「浪漫詩人」這簡單定位,侷限了我們對徐志摩的再認識,包括他努力在新詩開創期裡,積極嘗試各種實驗的苦心;包括,他做為一位「維多利亞風度的人生介入」,因而「培養了他學者文士以知識為力量,冷眼看世界的風采,何況他和他的朋友的言論工作有時竟是帶有強烈『費邊』(Fabian)的。」

這不就是等於告大家,詩人徐志摩是以詩作思考,以詩反省、介入他的時代,他就是以知識為力量的公共型知識份子!

而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老書《美國的反智傳統》重新出版,則更深刻的,襯托了「川普現象」並非一時之巧合,而是「自古已然,於今為烈」罷了。而「反智」的結構化,跟知識份子集體的被抹黑、被踐踏,脫不了關係。久之,公共型知識份子自然也就退居邊緣,毫無影響力了。久之,膚淺、庸俗、理盲、濫情,會嫌少嗎?

楊國樞的過世,絕對代表了一群老世代、老靈魂的消逝。

那時,台灣仍相信「知識是力量」,但非純然的專業技能上的力量,而是傳遞著一種價值,認為這社會可以透過理性的思辨,論述的對話,而後做出明智且富意義的選擇。

當時,威權國民黨仍獨大,「黨外」在摸索出路,自由民主開放的價值,超越統獨意識、超越族群藩籬。

20180502-民主行動聯盟「學術良知與大學自主─老校友陪同老校長,挺台大,救教育」記者會,台大榮譽教授黃光國出席。(盧逸峰攝)
台大榮譽教授黃光國迄今批判時政火力依舊驚人,在「中國論壇」的年代,他還年輕。圖為黃光國出席「挺台大救教育」誰會。(盧逸峰攝)

現在已成一言堂的藍綠政論節目,讓年輕世代會覺得倘若這些人坐在一起,可以十分鐘不吵架,就叫奇蹟的話,那麼,昔日《中國論壇》的成員,還真的是一種目前已然絕跡的群體,真正符合了英文tribune的意思,不同立場、不同價值,但彼此相信可以合作,推動、宣揚某些美好的目標。

楊國樞的「現代化理論」,不見得能獲得尉天驄的「民族文學」出發點的認同。

政治學的胡佛他的憲政觀,當時雖與法律人的李鴻禧聯手批判體制,但他們心底的憲政藍圖可能完全迥異。

呂亞力時常戴上口罩,以免違反選罷法的替黨外人士站台。

張忠棟從自由主義轉成激進的反對黨支持者。

李亦園、文崇一的人類社會學,從田野考察,一步步逼近台灣學術的本土典範重建。

至今,評論時事仍火藥味十足的黃光國,當時還年輕。

韋政通的思想史、蕭新煌的發展社會學、張玉法的現代史、張春興的教育心理學…(我手上沒資料,名單應該闕漏不少)

這就是那個時代,1970中葉到1990後半,一本雜誌的故事,關於一群如今已經不可能再複製的公共知識份子的故事。

*作者為知名作家,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