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志克觀點:理工人才的語文能力不重要嗎?

2022-12-06 05:50

? 人氣

台清交等大學理工科申請入學排除國文,一百多所私立大學則排除英文,釋放的訊息是語文能力不重要?圖為業博覽會台積電攤位。(顏麟宇攝)

台清交等大學理工科申請入學排除國文,一百多所私立大學則排除英文,釋放的訊息是語文能力不重要?圖為業博覽會台積電攤位。(顏麟宇攝)

臺大、清大、陽明交大、中山及中興等大學的理工學系日前公布明年「申請入學」的參採學測科目,只含英文、數學A及自然3科,但不包括國文科。另一方面,高達104個私立大學校系,則排除英文科,將採計科目數降為1至2科。兩者的動機並不相同,前者摒棄國文科分數,以聚焦招募數理成績較好的學生;後者則意圖降低招生門檻,以因應少子化浪潮的衝擊。但他們送出的訊息則一致:「語文能力對大學教育的領受乃至未來職涯的發展,不甚重要。」這樣的訊息不僅偏離社會現實太遠,更真正誤人子弟、貽害無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謂的語文教育,包括訓練語言的說聽寫能力,以及培養廣義的文學與文化素養。在當今日新月異、瞬息萬變、講究集思廣義和分工合作的社會環境裡,特別需要能與不同背景、興趣、利益傾向的同僚、長官和客戶作即時有效的溝通,向合作夥伴展現人情通達的同理心,對混沌不明的情勢能有鞭辟入裡的見識與判斷力。說聽寫能力正是溝通技巧的核心,而文學文化素養則對同理心與判斷力的養成,極有幫助。

工程師和科學家從受專業教育開始到進入職場工作,在在需要將其專業知識觀念與同事夥伴分享。小至對教授說明課堂專案計劃中的主要發想,和同僚解釋自己負責區塊的設計理念,大至對上級匯報最新工程開發進度及未來可能障礙,向主事者詳述新項目的技術關鍵與預期商機以申請啟動資金,以及和客戶精確分析、比較競品以說服其採用自家產品等。這些行動都需事先備好簡潔可讀的書面材料(寫)、清晰易解的口頭闡述(說)以及基於受眾回饋的動態反應(聽)。

工程師和科學家常需將專業領域的概念及內容轉化成日常用語,才能與非同行的同事溝通,這個轉譯過程幾乎與將一個語言翻譯到另一個語言無異。職是之故,翻譯的「信達雅」三原則在此也一體通用。在轉譯過程中,所謂「信」,指的是專業概念及內容也許可以簡化,但不能無中生有、扭曲事實;所謂「達」,指的是能將專業實作或理論幽微難懂之處解說得清楚明白,讓受眾易於接受了解;所謂「雅」,指的是轉譯的結果需用詞精準得體、行文優雅通暢。最後一個原則,已經超過說聽寫能力,屬於文學素養的層次。

從職涯發展的角度而言,溝通與表達能力很多時候是晉升拔擢決定的重要考量。當一個技術底的員工在企業階梯逐步升遷時,與技術工作的細節會漸漸疏離。到某個階段之後,他和下屬、同事、上級和客戶的口頭或書面交流能力,在其整體表現考評的份量,就會變得愈來愈重。尤其在產業分工越來越精細、業態越來越繁複、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企業裡的幹部想要勝出,僅僅骨子裏聰明(being smart)並不夠,如何看起來聰明(appearing smart)實際上更重要!業界許多專業經理人或團隊領導人之所以大多具有優於同儕的論述與說故事的能力,道理在此。

如果拿美國前10名大學作參考,他們的入學申請書,即便是最理工導向的麻省理工學院與加州理工學院,也沒有排除英文或外國語言成績的作法。事實上,這些名校對入學申請書中最看重的部分,除了高中成績與特殊獎項外,就是申請者根據學校的提示(prompt)所寫出的一系列小論文(essay)。學校精心設計這些提示,以便從回應論文中探知申請人的背景、經歷、心性、興趣、專長與志向。對於終日埋首教科書堆、缺乏課外體驗學習、鮮少深刻思想、或文筆不夠通順的學生而言,要寫出言而有物、動人有感的論文,並不容易。舉例來說,耶魯近年的提示問題包括「假如你能在耶魯開一門課,它的課名為何?」、「如果能邀請現在或歷史上的任一人物來耶魯演講,你會邀請誰,會問他/她甚麼問題?」; 史丹福的提示問題包括「如果你每天有25小時,你會怎麼花這多出來的一小時?」、「你希望能親眼目睹經歷哪些歷史時刻或事件?為什麼?」

在影響一個工程師或科學家長期職涯成就的所有因素中,平均來說,語文溝通能力的權重至少在4成以上。至於頂大理工科畢業生,因為他們更有機會角逐高階企業或學術職位,語文溝通能力的影響力占比可能更高。所以,頂大理工科系排除國文學測成績的決定既罔顧現實、又短視不智!

*作者為清華大學合聘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