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活不下去成為事實,抗爭就是義務:《研之有物》選摘(1)

2018-08-01 05:10

? 人氣

余清芳,噍吧哖事件中,以宗教力量勾畫救世願景、鼓吹農民抗爭的關鍵人物。頭腦很聰明,一知道日人要來統治臺灣,第一件事就是去學日文,也替日本人做過巡查補的工作。 (康豹提供)
余清芳,噍吧哖事件中,以宗教力量勾畫救世願景、鼓吹農民抗爭的關鍵人物。頭腦很聰明,一知道日人要來統治臺灣,第一件事就是去學日文,也替日本人做過巡查補的工作。 (康豹提供)

激起火花:天命即將改變,大家衝啊!

日本警察很凶、土地被徵收、稅務太重⋯⋯老百姓吃了很多苦,相信會有一個皇帝或聖人來相救。最後,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拿起武器和統治者對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許多因噍吧哖事件而被逮捕的人,供稱他們曾聽過以下的宣傳:「日本統治臺灣20年,氣數將盡,農曆7月初,臺灣的天地將變為黑暗,天會降下毒雨,掀起黑風,誅滅日人及其他惡人……」甚至聽說「臺灣南部山區已經有具有皇帝之相的人誕生,這個皇帝有種種特異功能,如他持有的寶劍,只要出鞘三分,就可以殺死三萬個敵人……」。

余清芳等人用相當有魅力的說法,向有意參與抗爭的人發售「避彈神符」保身,宣稱在戰場中可刀槍不入,不會有死傷。並且要求佩戴神符者吃素,神符才會靈驗。想加入起義的民眾,還要向玄天上帝、九天玄女等武神發毒誓:「如果背叛了余清芳,願意全家滅絕。」並且歃血為盟(用紅色的神水來取代血酒),提升團體的凝聚力。

噍吧哖事件中,余清芳等人用來招募武裝農民的「避彈神符」,但還要搭配「吃素」才會發揮功效。 (康豹提供)
噍吧哖事件中,余清芳等人用來招募武裝農民的「避彈神符」,但還要搭配「吃素」才會發揮功效。 (康豹提供)

作戰時,余清芳等人會舉行「扶乩儀式」,請王爺(五福大帝)降臨,並用「乩筆」在放有沙盤的桌子上寫下打仗的提點,例如這次要往東或往西走。打仗前,余清芳和江定率領的抗爭隊伍,還曾舉行過「祭旗儀式」——透過殺牲或殺人,將血噴在元帥旗上,讓旗幟變得有靈性,以做為一種精神象徵,也像一種地方社會的私刑,用來對付群體中的害群之馬或奸細。

西來庵是一座瘟神廟,主神為五福大帝(五瘟神),是余清芳的起義基地。 (康豹提供)
西來庵是一座瘟神廟,主神為五福大帝(五瘟神),是余清芳的起義基地。 (康豹提供)

 噍吧哖事件一開始打得非常順利,因為當時駐守每一個村庄的日本警察只有兩、三位,功能是維持治安、定期發電報,並向總督回報情況。余清芳和江定率領兩、三百位民眾,衝進當地派出所,當然是大獲全勝。但當總督指示正規軍拿著機關槍和大砲進入村庄鎮壓時,避彈神符完全無用武之地。

1915年8月,余清芳等人遭日人逮捕後被收押的武器,可以看到宋江陣的影子。白框圈起來的「乩筆」是余清芳打仗之前,向神明請示的「法器」。 (康豹提供)
1915年8月,余清芳等人遭日人逮捕後被收押的武器,可以看到宋江陣的影子。白框圈起來的「乩筆」是余清芳打仗之前,向神明請示的「法器」。 (康豹提供)
江定,噍吧哖事件的武力領袖。當地農民幾乎都聽命於他,形象宛如電影《教父》中的馬龍‧白蘭度,被日人逮捕時,仍正氣凜然。 (康豹提供)
江定,噍吧哖事件的武力領袖。當地農民幾乎都聽命於他,形象宛如電影《教父》中的馬龍‧白蘭度,被日人逮捕時,仍正氣凜然。 (康豹提供)

誰參與了噍吧哖事件?

根據《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的資料,千餘名武裝事件參與者中,有百分之九十是農民,但這些農民不全是佃農,也包含自由農和地主,甚至還有保正和甲長。大部分參與者為20到50歲,大多是長子,許多人已結婚生子,打破「羅漢腳」容易參加民變的刻板印象。

抗爭者中,只有40名女性;根據口供,她們沒有特別的抗日革命思想,反而更關心生計問題及宗教信仰。舉例來說,南投一位陳姓參與者的母親就認為,新政府成立以後,負擔較輕,還能免稅。另一位林氏則供稱,因為得知將有天災,只要領有神符、吃素修行即可避免災難,而且新政府成立後,能享有比原本更多的好處,所以聽了很心動。

1915年8月噍吧哖事件失敗後,倖存的婦孺們一方面自己種番薯過日子,一方面在外面做工賺錢養家,或以編織麻袋為副業。如果存到一點錢,過年期間就到監獄去探視她們的親人。直到1927年昭和天皇登基,頒布大赦令,在監獄中熬到這天的人才終於被釋放回家。

2001年,康豹和學生們到玉井鄉,訪問當時受難家族的後代──江炳煌先生,發現他在花園裡用磚頭排了一個愛心,並立了一個石碑,用日文刻著「但願有永久的和平」。 關於噍吧哖事件的研究,有助於後人拿掉有色眼鏡,重新觀看這個事件發生的原因與經過,畢竟歷史不會只有一種真相。如果要問研究噍吧哖事件有什麼意義,跑田野調查時,康豹與團隊感受到的這份心情是最好的回答:「當地倖存者和他們的後代,對於當時的加害者毫無怨恨之心,反而希望大家能夠基於這個悲劇,得到歷史的教訓。以後無論如何還是要和平相處。」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出版《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由「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所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