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大陸的「復育野牛」之夢:原住民主張野牛管理權,找回文化與傳統的連結

2022-11-30 09:03

? 人氣

北美原住民努力主張對野牛的管理權,有關當局從國家公園等地將野牛運至提出要求的部落。(美聯社)

北美原住民努力主張對野牛的管理權,有關當局從國家公園等地將野牛運至提出要求的部落。(美聯社)

北美野牛曾經是數以千萬計的強勢物種,在北美大平原(North America’s Great Plains)恣意奔走,揚起滾滾沙塵。但在歐洲移民進入美洲之後,野牛被大量屠殺、投入商業市場,一度接近絕種。近年來,北美原住民積極主張取回野牛的管理保護權,復育人士在各州之間轉移野牛,重建牛群。

今年50歲的海納特(Troy Heinert)是南達科他的州參議員,也是跨部落野牛委員會(InterTribal Buffalo Council)主任。他的實際工作內容是:利用卡車將野牛送去明尼蘇達、奧克拉荷馬、威斯康辛等州希望得到野牛的部落,幫助在原住民保留地重建野牛牛群,每趟運送的數量從2頭至200頭不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聯社》(AP)專文指出,海納特也協助原住民重新檢視長年以來遭到遺忘的文化連結、糧食安全、主權和土地管理等議題。2022年秋天,海納特的團隊將2041頭野牛運至10個州的22個部落。海納特說,這些部落在食物、建築材料或儀式方面或多或少都仰賴北美野牛,「關於這些部落的故事,對居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正嘗試找回那樣的生活方式,重新建立曾經存在的、強大的聯繫。」

在北美洲,大部分的野牛都被當作一般商用牛隻對待,不過海納特說野牛處在兩個分野之間,「他們是商業動物,還是野生動物?從部落的角度來看,我們一直將牠們視作野生動物,或者更進一步,把牠們當成親屬。」從紐約到阿拉斯加,目前美國約82個部落現在有65個牛群,野牛數量超過2萬。近年來,北美原住民正努力取回野牛的管理權,因此牛隻數量還在持續增加。

過去幾千年,北美原住民一直仰賴野牛,與牠們一起生活,但歐洲移民對野牛實施大規模屠殺,破壞了這個平衡,讓野牛幾乎絕種,直到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等環保主義者介入復育野牛。然而當局劃定的牛群保育地大部分屬於聯邦土地,原住民經常被排除在早期的環保團體和保育計畫之外。近來這些環保團體開始與部落合作,或者退出保育計畫,而北美原住民的長程目標是:持續擴大牛群規模,回復過去野牛在大陸漫遊的景觀。

屠殺野牛

幾個世紀以來,野牛為拉科塔蘇族(Lakota Sioux)制定了生活節奏,也有許多游牧部落依據牛群年度遷徙而調整作息。野牛的皮可以製作衣服和圓錐形帳篷「梯皮(teepee)」,骨頭用來製作工具和武器,牛角做勺子,牛毛做繩索。穩定的野牛來源十分重要,更有所謂「野牛跳(buffalo jump)」的活動,那是將牛群趕落懸崖,然後花費幾天、甚至幾週的時間屠殺這些野牛。考古學家在特定地點發現大量牛骨,推測原住民曾大規模進行野牛跳活動。

之後歐洲移民來了,他們帶來的火槍,將獵殺野牛推上新的高峰,獵人、遊客和美國軍隊射殺更多牛隻,市場對野牛加工的器械、肥料和衣物需求也跟著增加。到了1889年,北美只剩下非常少的野牛:蒙大拿州中部10頭,科羅拉多中部和懷俄明南部各20頭,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200頭,加拿大阿爾伯塔省(Alberta)北部約550頭,動物園和私人土地約250頭。

1892年的照片中,野牛頭骨堆積如山。早期歐洲移民屠殺北美野牛,讓野牛幾乎滅絕。(美聯社)
1892年的照片中,野牛頭骨堆積如山。早期歐洲移民屠殺北美野牛,讓野牛幾乎滅絕。(美聯社)

那個時代留下的狩獵照片裡頭有著小山一般的野牛頭骨,說明一場生態和文化的浩劫。內政部長哈蘭德(Debra Haaland)是美國史上首位原住民內閣成員,她說過去歐洲移民希望印地安人死光,這樣他們就可以接收土地。而思考當時移民的行動,哈蘭德說他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歐洲移民)殺光野牛,印地安人就會死掉。他們會沒食物可吃。」

野牛之夢

北美野牛幾近滅絕的同一段時間,拉科塔等族群的部落都被搶走了,1851年設立的蘇族大保留區(Great Sioux Reservation)不斷縮減,到了1889年被切分為南北達科他州境內的小區域。部落失去了野牛,原住民僅能仰賴政府的「牛肉站」發放來自牧場的肉。這項政策對白人牧場主來說是莫大福音,直到今天,緊鄰玫瑰花蕾印第安保留區(Rosebud Indian Reservation)的內布拉斯加切里郡(Cherry County)牛隻數量是全美之冠。

沃拉柯塔野牛草原(Wolakota Buffalo Range)位於玫瑰花蕾保護區內,相關部門才僅僅了2年時間,就讓的野牛數量增加至1000頭。當然,拆除切里郡牧場的圍欄讓野牛使用是不可能的,不過玫瑰花蕾蘇族打算繼續擴大保留區的野牛群,當作穩定可靠的食物來源。

其他人則有更宏大的遠景:蒙大拿的黑腳人(Blackfoot)和阿爾伯塔省的部落,希望在兩地交界的冰川國家公園(Glacier National Park)設立「跨境牛群」,還有其他部落提議在蒙大拿中部的聯邦土地劃設「野牛公地」,讓該地部落可以獲取動物資源。

「如果北美再次擁有3000萬頭野牛,會是什麼樣子?」莫莫魯尼(Cristina Mormorunni)提問。她是梅蒂人(Métis),加拿大原住民和早期歐洲移民的混血兒,莫莫魯尼與黑腳族合作復育野牛。雖然現在有太多人、房子和圍欄,野牛不可能和從前一樣浩浩蕩蕩地奔走,但哈蘭德說有關單位在過去20年已經轉移了2萬頭以上的野牛,主要是送牠們去政府領下的小型牛群,這樣牠們的數量就不會超出土地負荷。

轉移野牛有時會招來牧場主的反對,他們擔心野牛會攜帶疾病,並和原來的牛群爭奪草地。長期以來,這些顧慮阻礙了黃石國家公園牛群的轉移工作。而內政部也回應了牧場主的顧慮,與州政府合作,確保移入的野牛健康狀況符合當地獸醫要求,不過原則上他們都不替野牛施打疫苗,並盡可能減少接觸野牛的機會。

部落對野牛的需求在成長,哈蘭德說轉移工作會繼續進行。今年相關部門已經從惡地國家公園(Badlands National Park)、大峽谷國家公園(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和數個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national wildlife refuge)轉移近1000頭野牛,還有一些來自保育團體以及共享剩餘野牛的部落。

回歸傳統的生活方式

野牛被射殺後,原住民會手按牛頭,將菸草撒在牛背然後祈禱。野牛被運回玫瑰花蕾蘇族部落之後,大人小孩聚集起來聽長老發表講話:「為了我們的生計和生活方式,這位親屬將牠自己給了我們。」

很快,墊在牛底下的防水布沾滿血跡,人們將牠切分四塊,鋸斷骨頭,然後從腿、後臀和隆起的背部切下肉塊,而孩子們(有些年僅6歲)也分到了刀,他們將皮和脂肪切分開來。成年人輪流將腎臟切片浸泡膽汁,有人說:「就像莎莎醬。」其他人大笑。胃則被清洗準備加進湯裡,毛皮被剝下攤開晾乾,頭骨清理乾淨後美味的舌頭被切下來。再來是切肉和包裝的流水線作業,透過牧場營運者的計畫,將肉分送給許多家庭。他們的工作持續到深夜。

指導員向玫瑰花蕾印第安保留區的居民示範如何修除野牛肉的脂肪。(美聯社)
指導員向玫瑰花蕾印第安保留區的居民示範如何修除野牛肉的脂肪。(美聯社)

對許多人來說這是第一次處理獵物,也顯示了玫瑰花蕾蘇族與其他部落面臨的挑戰:極少人具備屠宰技巧和文化知識,但正是這些隱形的資產,為個人與野牛建立起連結。

協助指導屠宰的富勒(Katrina Fuller)希望能夠協助其他人屠宰,進而讓保護區其他20個社群能夠自己來沃拉柯塔「收穫」野牛。73歲的貝爾(Horn Bear)也參與了說,在他非常小的時候,他的爺爺告訴他關於野牛的創世故事。但之後他被迫進入印地安寄宿學校就讀,那是政府撐腰的機構,他們遭受毒打和其他酷刑,部落傳統也被扼殺。野牛不見了,寄宿學校更試著抹去他們的故事。貝爾說傳統的收穫和屠宰野牛方式,帶回了幾乎消失的東西——他的民族的文化、經濟和社會結構,「就像回家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俞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