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淳亮觀點:台灣主體意識的根源沒有六個理由,只有一個!

2018-07-18 06:40

? 人氣

兩岸各自有各自的悲歌,也各有各的歷史失憶—無從記憶,沒有記憶。(圖為雲門舞作薪傳中渡海的橋段∕雲門舞集提供)

兩岸各自有各自的悲歌,也各有各的歷史失憶—無從記憶,沒有記憶。(圖為雲門舞作薪傳中渡海的橋段∕雲門舞集提供)

七月十四日,堪稱台灣知名中生代公共知識份子的曾柏文,在臉書上貼文,聲稱「前陣子恰好有個機會,碰到一群大陸涉台學者,跟他們聊到『台灣主體意識的社會根源』。他提了六個理由 (沒有一個是他們宣傳機器中最常歸罪的「綠營的洗腦宣傳」):一、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激發對「中國來的政權」反感;二、總統直選,鞏固台灣共同體意識;三、在國際上識別自己的務實需求;四、兩岸交流,突顯的制度與價値落差;五、北京反獨「硬的一手」,造成台灣人反彈;以及最精彩的: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崛起,以及對中華民國的打壓,在國際上徹底壟斷了「中國」( China) 一詞的意義,造成台灣人對於「中國」這個符碼的疏離。其中四五六點的弔詭就在於:不管兩岸交流、強力反獨、或是中國崛起,北京都一廂情願地以為對終極統一有助益;實際效果,卻恰好都適得其反。我看到好幾位陷入沉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作為一位相識多年的友人,我回給他一句話:「其實只有一個原因,因為分裂就是現狀,而人們有現狀偏好。」柏文按了個讚。

這不是一句廢話。如果不是已經處於分裂的狀態,只有二二八,只有選舉制度,只有價值落差,都不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主體意識,更不會出現只有在分裂狀態下才會出現的「國際識別」、「反獨」、「崛起、打壓、壟斷」等問題。而既然已經分裂了,要重新統一就變成了改變現狀,就不是一些經濟利益的籠絡就足夠的。何況,中國的經濟雖然已經大有發展了,但也還沒大到成為全球經貿體系的霸權國家。

雖然廿年之後的世界,中國經濟規模可望超過美國、歐盟、日本的總和,極可能享有獨尊的地位,但是這個可能的未來當然還不足以使台灣人做出重大的調整------雖然可能讓台灣人選擇避免與中國大陸衝撞。而在當下的這種國內外政治經濟結構下,是不是統一就沒有可能?倒也不是。因為人們的現狀偏好,不是僅僅只與經濟有關,更多的是關於政治,甚至往其核心意義上講,是關於安全。統一必須事關安全,而非蠅頭小利。

政治變化如果造成人身財富的安全疑慮,理所當然會遭到反對。1990年代後期,施明德、許信良、陳文茜等當時的民進黨頭面人物,就極力在台灣社會推動這種「民進黨上台不會造成現狀改變」的思想工程,為之後的陳水扁上台執政打下基礎。2000年大選之前,為了向國際社會說明陳水扁後的兩岸局勢依然可控,民進黨還以新境界文教基金會的名義,舉辦了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好讓陳水扁能向國際社會發聲。

台灣這邊要以維持現狀的言論向國際社會發聲,大陸那邊也以維持現狀向台灣人民發聲;但是無論大陸怎麼做,在她確鑿無疑的成為國際規則的制訂者與維護者之前,她的這些言論,她的兩岸關係努力,都必定如同曾柏文所說,是事倍功半的。但這與大陸的濃情蜜意無關,而基本上只與由美國維護的現狀安全有關。而且,這個迄至今日基本由美國維護的秩序,大陸也是一個主要的受益者,沒有太大的意願去掀桌子、砸場子。

事實上,這也構成了所謂「大陸硬的一手」的限度;沒有比美國更硬,能說是「硬」嗎?也因此大陸雖然意識到最終或許不能不以武力「畫龍點睛」,但時機未到,終究是只聞樓梯響、不見解放軍跨海過來。然而,不依靠軍事力量,分裂的現狀不會自然消失,而且會不斷自我繁衍出各種論說,包括柏文所說的二二八、選舉制度、價值落差,國際識別、反獨打壓、身分壟斷等問題,使兩岸關係治絲益棼。這成了追求統一的大陸所不能不面對的結構性困境。

2018年7月13日,川普巨嬰氣球飛上倫敦天空。(AP)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竟隱約成為兩岸啓動亂局的變數。圖為川普訪英,美國民眾發起反川普遊行,川普巨嬰氣球飛上倫敦天空。(AP)

除非出現亂局,統一不會在短期內實現。但是川普總統的當選、以及其所推動的政策,似乎正象徵了亂局的隱約出現。川普引發了許多「如果」的思考,而其能上台所反映的美國與國際的政治經濟秩序的調整,更是使人們對於亂局的出現,不能不更有所警惕。

亂世對於個人的傷害,在承平時期容易為人所低估,就像平時未必重視健康的重要,未必為新鮮的空氣和乾淨的水而愁眉。我也是現狀偏好者,並不喜歡亂局。我相信台灣多數人也是如此,因為我們的人身安全與財富,都更容易在亂局中遭到威脅,甚至有覆頂之災的可能。而柏文叨叨絮絮的六點,在承平時期固然經常作為台灣人拒斥大陸統一訴求的理據,但在亂世都將沒有太大的意義。例如,這六點與對台灣地位具有定義性的事件,如甲午戰爭、二次世界大戰,與國共內戰韓戰相比,算得了什麼呢?而一旦朝鮮半島再度爆發戰爭,台灣是不是可能旋即被捲入,造成現狀的突變呢?

何況,二次大戰與國共內戰的雙方,又還被貼上正義與反動之別。對於自居正義一方的大陸而言,分裂毫無正義可言,只是不得不暫時忍受的狀態;而對於支持獨立的相當一部份台灣人而言,這個「中華民國」與所代表的中國法統,也只是不得不暫時忍受的帽子。「中華民國」在兩岸關係中蘊含的溫情脈脈,在柏文的六點中已經幾乎看不到影子了,這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兩岸關係最終將走向力的鬥爭,讓台灣的戰略只能愈來愈依附於美國的國防鷹派。

而不幸的,柏文也恰巧對此做出了呼應。事實上,柏文在前面的那個「六點」段落之後,就接著稱:「轉貼的連結,是美國參議員 Marco Rubio (魯比歐)在六月底提出的《對抗中國政府與共產黨政治影響力行動法》;其要求徹查中國在美的影響。綜觀全文,毫無疑問,絕大多數的 China 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實質上統治對岸的政體。這反映了我前面講的第六點。」

美國佛州聯邦參議員魯比歐會見蔡英文總統(魯比歐官網)
美國佛州聯邦參議員魯比歐會見蔡英文總統(魯比歐官網)

魯比歐參議員是美國共和黨的「金童」,2016年就曾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熱門人選。作為極端反對共產黨的古巴移民後裔,作為軍工業者的好夥伴,他對中國大陸的態度也看起來是最為嚴厲的之一。魯比歐參議員也曾在近年訪問台灣,拜會了蔡英文總統。我不知道曾柏文引述魯比歐時,對他的政治傾向有多少認識,但是從大陸的角度看來,這種聯繫當然有「拉美抗中」的疑慮,甚至有為反革命的「三座大山」為虎作倀之嫌。雖然如此,就像前頭說的,「現狀偏好」下,對於台灣人而言,這都無可厚非,甚至是理所當然。

但難道台灣不是有另外一個選擇嗎?前總統馬英九提出的所謂「親美友日和中」政策,難道不是更好的選項嗎?由於台灣兩黨本來也都「親美友日」,因此馬英九的這項政策,關鍵就在於要不要「和中」,而這就是兩黨的主要差別,也是我期待民進黨政府做出髮夾彎般的調整之所在。因為關鍵的問題在於,美國未必就抱著台灣一定要「反中」的期待;或者說,美國也未必就一定拉著台灣去反中。美國自己動向未明,台灣衝到前面去撞大陸,好玩嗎?如果美國突然就縮手了,不怕台灣就一頭撞死了嗎?美國蘭德公司的「美中軍事計分卡」已經表明,美國幾乎不可能在台海戰場打贏,對此台灣人一定得心中有數。

在哈佛大學任教五十年的艾利森(Graham allison),是季辛吉的學生,也是許多位美國達官顯要的老師。在他去年出版的《注定一戰》(中文版預定八月底出版)中,確實也提到美國為應對中國崛起,選擇「破壞」中國體制的可能性,且台灣當然會在其中可以扮演一個角色。他提到說,對於支持對中國搞破壞的人而言,支持台灣獨立當然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而「看到北京對香港的嚴厲態度,台灣人幾乎不需要鼓勵,就會反對與這個越來越專制的政府重新統一。」

不過他卻也暗示,美國進行「調適」,或與中國談判「長和平」,似乎是更可欲的選項,而屆時台灣可能成為一個交換的籌碼。他提到,「如果美國正在探索調適,那麼是否會同意削減其對台灣的承諾,以換取中國在南海和東海的讓步?」「如果中國能迫使平壤結束核武器和遠程導彈的進一步試驗,美國可以限制、甚至停止向台灣出售武器,並從韓國撤軍。」

 

艾利森會提出這些可能性,是因為魯比歐參議員所支持的那種對抗性的、破壞性的政策,將使美中兩個超級大國,難以共同應對世界面對的危機,「包括核世界末日,核無政府狀態,全球恐怖主義(特別是伊斯蘭聖戰主義的恐怖主義威脅),和氣候變化。」而如果美國推動魯比歐參議員建議的政策,恐怕這個世界真要滑入腥風血雨的亂局之中。一旦滑入這種亂局之中,如同艾利森在書中也提到的,「面對擁有十四億人口的五千年文明的戲劇性復興,這裡沒有任何『解決方案』。」美國無法「解決」中國,誰又會被「解決」呢?

艾利森明白,「中國真可以變成一頭大怪獸。在雷根擔任總統以來的三十五年間,根據衡量經濟表現的最佳標準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已從美國的百分之十,增加到二零零七年的百分之六十,再飆升至二零一四的百分之百,與二零一七年的百分之一百一十五。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到二零二三年,中國的經濟將比美國大上百分之五十。到二零四零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增長到美國的近三倍。」現在就讓兩大國衝突,或許可以暫緩中國的發展,但是真要讓美國與中國碰撞嗎?難道,面對經濟規模已經大於美國的中國,美國就不會輸嗎?這種碰撞,對世界好嗎?如果沒有與中國全力碰撞的決心,卻斤斤計較於台灣現狀偏好下的主權訴求,或咕噥著「六點」理由,究竟又對台灣人有什麼助益?

台大教授石之瑜也在留言中提醒柏文「沒有提到戰後由外來政權代替解殖,迫使在地菁英回歸殖民現代性作為抵抗。」不過對於已經逐漸固著的「現狀」支持者而言,他的這個提醒,恐怕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只對統一的支持者還有一點提升自身主張正當性的作用了。但對於僅僅希望繼續過日子,認為現狀很好的小老百姓來說,甚至對於希望將台灣開往太平洋的方向,好避開中國的陰影的眾多民眾來說,切切實實的正視「現狀」所賴以存續的憑藉,不要去當大國衝突的砲灰,反而應該追求成為和平的橋樑,應該還是聽得進去的提醒。

*作者為中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包淳亮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