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月庵專文:最古老也最溫暖—「清風似友」2022台北古書拍賣(秋拍)

2022-11-26 05:50

? 人氣

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作者提供)

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作者提供)

「拍賣」是人類最古老的交易方式,簡單明暸:一件大家都心動的物品,競相爭逐,出價最高者得之。這件物品之所以讓人心動,不外乎「稀少珍貴」四字,遂甘願付出較高昂的代價。這一買賣模式,與今日著眼於「價廉物美」、「薄利多銷」的「大量複製」模式,恰恰好相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拍賣交易形式,看似簡單,卻隱藏著一個重要因素——「信任」。委託拍賣者相信主辦單位會讓他的珍稀之物售得恰如其分的價格;舉牌競標者同樣得相信主辦單位所提供的珍稀之物確實值得標購,沒有任何貓膩。這種信任若能持續深入擴大,往往形成正向循環,讓三方在商業買賣關係之外,同時存在某種深厚情誼。

傅博先生之於「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即是這樣深厚情誼的最好證明。

從2016年『數卷聽春』起,而後『春風似友』,一直到『清風似友』,儘管高齡過八十,傅博先生無役不與,每次預展總能見到滿頭白髮的他,專心忘我地翻閱各種珍本古籍,不時還會提醒身旁年輕朋友重點所在。愛書一輩子,終以「書誌學家」、「藏書家」、「編輯人」身份揚名東瀛,自成一家的他,這或許僅是一種與旁人分享的瀏覽習慣,內中卻蘊含某種「傳承」的意義。這一傳承,也正是「清風似友」最重要的精神所在。

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作者提供)
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4月春拍)。(作者提供)

今年4月春拍,老先生宛如候鳥般準時出現預展,每年要講的話又大聲講了一遍:

「歐吉桑,你最支持我們,謝謝啦。」

「對啊,我每次都來,你們辦我就來!哈哈~」

「好好好,今年要辦兩次,年底還有,你也要來,健康喫百二嘿~」

老先生猛點頭,緩緩離去,誰知一別即成永遠,再見不了面。六月裡,89高齡的他走完人生旅程,與我們說再見了。

都說書「比人長壽」,誠然若是,然而,書之所以得能長壽,無非因為人的珍惜護持,透過這種溫情與敬意,好書方能一代又一代流傳下去,長壽不絕。傅博先生即是如此護持了『清風似友』每一次的拍賣的每一本書,恩情難說,謹此致以無限祝福與懷念!

——「你們辦我就來!」相信這次老先生也沒缺席,此刻他也正微笑看著。

亮點拍品簡介

一、竹久夢二『王春花卉』畫作(肉筆)

竹久夢二(1884~1934)乃日本知名畫家、詩人,本名竹久茂次郎,以美人畫聞名,作品被稱為「夢二式美人」,風靡一時,掀起「大正浪漫」風潮,至今魅力不減,是日本近代最受重視的大眾畫家之一。

竹久夢二『王春花卉』畫作。(作者提供)
竹久夢二『王春花卉』畫作。(作者提供)

1933年10月,剛剛從歐美羈旅一年多返日的竹久夢二,在東方文化協會理事長河瀨蘇北邀請下,拖著疲憊的身子到了臺灣,此行主要目的只有一個「賣畫賺錢!」好清償積欠的債務。

夢二於10月26日抵達基隆,隨即接受記者採訪,11月3~5日在明石町臺北警察會館(今南陽街15號)舉辦畫展,展出作品50餘件,開幕當天於臺北醫專(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前身)發表「東西女雜感」演講。停留期間,他也在旅館會晤他所尊崇,剛好來臺灣參與「臺展」評審的畫家藤島武二(1867~1943),離臺前的11月14日更於報紙以「竹久夢生」之名,發表隨筆文章〈台灣的印象——醜陋的女學生制服〉(「台湾の印象―グロな女学生服」)。

11月17日旅行結束,鬱卒的夢二返回日本,原本就不好的身體更加糟糕,隔年9月便因肺結核過世,享年51歲。

這幅「王春花卉」原存放於臺北南昌路「南菜園台銀宿舍群」,經日本夢二專門研究者指出多項特色:

1.夢二於此作署名「夢生」,乃其晚年常用之署名,寓意「重新出發」。

2.此作鈐印,亦為夢二晚年常用。

3.此作畫題「王春花卉」為夢二作品常用主題,亦曾出現於來臺展覽目錄中。

夢二人生的最後/臺灣之旅留下幾個謎題:1.為何畫展一幅畫都沒賣掉?2.歸國後他在日記說「在臺北沒有任何收穫」,還說被騙了,到底指的是什麼?3. 沒賣掉的那50多幅作品為何沒運回日本?最後都到哪裡去了?

此畫出土,往事浮現,舊時謎團似乎有了些許線索,竹久夢二與臺灣的「絆」,冥冥之中又連結了起來。

二、本草圖譜(存十八~廿二、廿四~廿七、卅二~卅七,共15冊)

此書早著盛名,為日本江戶晚期本草學家岩崎常正(1786~1842)根據《本草綱目》、《救荒本草》增補修訂而成,更摹擬真實植物繪製近2000種彩色植物版畫,成為日本最早的一部植物圖鑑。

本草圖譜。(作者提供)
本草圖譜。(作者提供)

岩崎常正,號灌園,通稱源藏,是江戶幕府晚期的植物學家。他除了在自家庭園栽植草木,累積栽培技巧,還親自到山野考察採集,逐一親筆摹寫,並根據《本草綱目》、《救荒本草》增補修訂內容,累積數十年苦心收集成果,終於完成《本草圖譜》九十餘卷,於1828年出版,不僅是本草學劃時代鉅獻,也是日本最早的植物圖鑑。

《本草圖譜》全書圖多文少,彩色插圖臨摹真實,更以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套色技法「暈かし」(BO KA SI )製作而成,不僅視覺上賞心悅目,描繪細膩,套色精準,更有助於後人研究比對,無論藝術美學或學術價值,均稱鉅著,較之當時西洋圖鑑,絲毫不遜色。

由於雕版印製流傳有限,明治維新之後,重版《本草綱目》呼聲不斷,最後且組成「本草圖譜刊行會」,由飯田藏太郎重新編纂,木邨德太郎雕版,石塚清衛印刷,由於去古未遠,匠藝不遜,刊成後轟動一時,雖屬「非賣品」,卻已較初版容易收藏許多。此本即「本草圖譜刊行會」殘本15冊,數雖零星,猶得一窺珍本面目,難得一見也。

三、The Illustrated Ethnography of Formosan Aborigines: the Yami tribe(臺灣原住民圖譜:雅美族篇)

作者:Kano, Tadao 鹿野忠雄、Segawa, Kōkichi 瀨川孝吉

出版:Tokyo: Seikatsusha

出版時間:昭和20(1945)年初版

裝幀:精裝1冊

尺寸:22.5×30cm

鹿野忠雄(1906〜1945),生於東京,探險家、昆蟲學家、民俗學家、博物學者、文化人類學家。從小喜歡爬山、熱衷昆蟲採集與研究。1925年考上初創的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此後即來臺求學,並進行長期的學術探險與研究。其研究領域橫跨昆蟲學、動物學、植物學、動物地理學、自然地理學、民族學、考古學等。至1944年之前,鹿野總共發表153篇論文及兩本集結著作,絕大部分為臺灣相關研究。在他短暫38年的生命旅程中,為臺灣留下許多可貴的研究成果,影響深遠。

臺灣原住民圖譜:雅美族篇。(作者提供)
臺灣原住民圖譜:雅美族篇。(作者提供)

鹿野忠雄尚在臺北高校就讀的1927年8月,首度來到紅頭嶼(蘭嶼),這是他與雅美人的第一次接觸。此後鹿野幾乎每年都來紅頭嶼,前後總共去了10次,停留日數達340天。1937年,鹿野花了數月時間在紅頭嶼調查飛魚捕撈,為了實地觀察,懇求雅美人讓他乘坐漁舟出海,觀看如何撈捕飛魚,已經把鹿野忠雄當成好朋友的雅美人竟然同意,這是紅頭嶼以往不曾有過的事情。

當時在戰爭陰影逐漸壟罩之下,鹿野忠雄有幸獲得日本銀行副總裁兼民俗學家澁澤敬三(1896〜1963)資助,持續進行臺灣民族誌調查與標本收集。這部《臺灣原住民圖譜:雅美族篇》即鹿野與涉澤約定系列出版計畫的一部分,第二篇原定排灣族篇。令人痛惜的是,由於局勢的變化,加上鹿野忠雄在北婆羅洲失蹤,其他各卷的整理與出版被迫停止。

此書直到鹿野於北婆羅洲失蹤那年(1945),才以他和瀨川孝吉的名義出版,時逢太平洋戰爭,物資匱乏,學術出版局勢艱難,出版後實際流傳甚少。至今,臺灣僅國立臺灣圖書館及臺灣大學圖書館收藏此書,少部分藏於私人藏書家。值得注意的是,本書為1945年初版,限印450本。近年舊書市場所見者,多為1956年修訂再版,本書珍罕可貴,由此可知。

此一圖譜收錄至今仍屬罕見、數量龐大的雅美族人生活與風俗圖像,以及完整詳盡的民族誌調查記錄,分為體質特徵、住所、衣著服飾、農業、捕撈及漁具、食物的製備、漁舟及其製造、藝術與工藝以及家庭生活等。對照許多日治時期官方或學者所拍攝的照片,鏡頭中的原住民往往被客體化,其或是被強迫拍攝,或手足無措,臉上大多呈現恐懼、呆滯的神情。然而,鹿野忠雄鏡頭下的雅美人卻各個皆好似其親朋好友一般,無拘無束,坦然自在,甚至對他流露出燦爛親切、挖苦打趣的笑容,讓人印象深刻。也不禁讓人揣想,鏡頭後那位充滿活力、熱情滿滿的拍攝者,究竟如何能與雅美人幾乎打成一片,還能坐上拼板舟出海看捕魚?——這部在戰火中誕生、歷劫而存的珍貴圖譜應該是這位「忘記回來的博物學者」(A Naturalist Who Forgot to Return)獻給雅美族好友們最好的禮物吧。

四、北京銘

作者:江文也

出版:東京青梧堂

出版日期:昭和17(1942)年初版

裝幀:精裝1冊

尺寸:15.5x21.5cm

江文也(1910〜1983),臺北廳三芝地區(今新北市三芝區)客家人,出生於臺北大稻埕,作曲家、聲樂家、音樂思想家。江文也創作多部管弦樂曲、鋼琴曲、舞劇、合唱曲,代表作品有〈臺灣舞曲〉、〈白鷺鷥的幻想〉、〈孔廟大成樂章〉、鋼琴曲〈斷章小品集〉,作品有濃厚的臺灣、東方元素,蘊含對臺灣故土、宗教聖樂以及中國古典文化的濃厚情感,廣獲國際肯定,也奠定了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現代音樂風貌。他曾代表日本參與1936年柏林奧運的藝術競技,以管絃樂《臺灣舞曲》獲得奧林匹克國際音樂比賽作曲獎,為第一位獲得奧林匹克獎牌的臺灣人。

北京銘。(作者提供)
北京銘。(作者提供)

江文也既是音樂家,也是詩人,此部日文詩集《北京銘》於1942年8月20日由東京日本橋區的青梧堂出版,時逢太平洋戰爭,物資匱乏,初版僅五百多部,惟裝幀質樸大方,編排、印刷仍甚為講究。依春、夏、秋、冬四季之順序分為4部,每部25首詩,加上首尾各有銘,共有102首,詩作形式可見日本俳句的影響,內容歌詠北京所見名勝古蹟、古文物、風俗與自然現象,融合對歷史、社會與生命的冥思,抒發其內心感懷。

此詩集出版於戰爭期間,流傳甚少,戰後罕為人知,1980年代臺灣詩人、學者林瑞明(1950〜2018)曾在東京的古書店偶然發現並購得一冊。中譯本直至2002年始由臺灣詩人、詩評家葉笛(1931〜2006)翻譯,臺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其後也收錄在《葉笛全集9 翻譯卷二》當中。

五、送報伕(拉丁化新文字本)

作者:楊逵著,胡風譯

出版:新文字書店

裝幀:平裝1冊

尺寸:13.3×19cm

關於楊逵先生名作《送報伕》在中國的傳播軌跡,大家幾乎都知道:1934年10月於東京《文學評論》雜誌刊載後,1936年經胡風中譯並發表於上海《世界知識》雜誌,同年又被選入《山靈:朝鮮臺灣短篇集》和《世界弱小民族小說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送報伕(拉丁化新文字本)。(作者提供)
送報伕(拉丁化新文字本)。(作者提供)

少為人知的是,除此之外,竟還有一單行本出版。

1985年春天,楊逵先生過世,當時已平反翻身的胡風曾發表短文〈悼楊逵先生〉,其中有幾句:

新文字研究會還把它譯成了拉丁化新文字本,介紹給中國的工友們閱讀。

「它」指的是〈送報伕〉,但「新文字研究會」性質為何?「拉丁話新文字本」又是何種模樣?似乎都在傳說之中,罕人得見其真面目。

「漢字拉丁化」不是「漢字拼音化」,前者是要廢除漢字,改以拉丁字母代替,也就是說「行文不用漢字,全文用字母寫出」,後者則是以拉丁字母作為輔助標音的手段,而不把標音當成「文字」,沒有廢除漢字的意思。

這一漢字拉丁化運動,在1900~1930年形成思想高峰——中國不如外國就是因為漢字太難學,改成拉丁字有助提昇全民教育——陳獨秀、蔡元培、魯迅……都持正面意見,1935年底,陶行知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新文字研究會」。研究會通過了由蔡元培、孫科、魯迅、陶行知、陳望道等688位人士聯名簽署的《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表示中國大眾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

中共建國之後,這一思潮持續不斷,直接促成1950年代簡體字的誕生,直到1985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方始定調終結「漢字拉丁化」的階段性任務。

明白了這段背景,大約也能知道胡風所言「介紹給中國的工友們閱讀」的意義,當時這一「拉丁化新文字本」正是被作為掃除文盲的實驗工具在使用,意義深遠。

這一版本自是喊見稀有,堪稱《送報伕》各種版本之最。

六、香祖筆記十三卷

作者:(清)王士禛

出版時間:康熙刻本,雍正印本。

裝幀:線裝4冊

尺寸:16.5×26cm

中國當代藏書大家黃裳先生在《清代版刻一隅》曾指出:

清代初期的刻書,自然還保存著晚明的遺緒。但沒多久,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面目、風格,中間經過社會的變革,經濟的興盛與衰退,反應在雕版物上,痕跡也是異常清晰的。

香祖筆記十三卷。(作者提供)
香祖筆記十三卷。(作者提供)

這一面目、風格的形成,黃裳先生雖未明說,但以他在此書中所選書籍,康熙朝份量最多(68本,遠勝排名第二的乾隆47本)推測,康熙一代當居關鍵地位。事實上,今時流傳的康熙刻本,細細鑑別,多能見出一種樸實不尚花哨,一刀一筆皆用心到位,遂形成某種「盛世氣象」吧。

清初詩文泰斗漁洋山人王士禛(1634~1711)繼《居易錄》、《池北偶談》、《皇華紀聞》諸書之後的又一部重要筆記著作,內容廣泛,「或辨駁議論得失,或闡發名物源流,或直言時事,或旁及怪異」,充分展現王氏廣採博聞、嚴謹不苟的治學態度。

聚此書卷首作者名稱已避諱,「禎」字缺筆,判斷此本當為康熙初版,雍正印本,其字樣清雅秀麗,品相完好,堪稱清刻代表之一,曾著錄於《中國古籍善本總目》985頁。

七、洗冤錄三種

宋慈(1186~1249)《洗冤集錄》是全世界第一部有系統的司法驗屍書,成書於宋淳祐年間,歷朝歷代研究、增補、考證、仿效之作層出不窮。清代嘉慶年間,王又槐蒐集驗案,附在《洗冤集錄》之後,名為《洗冤錄集證》。其後,李觀瀾、瞿大夫、阮其新等多次進行增刪修訂,並彙輯各種同類著作,稱為《補注洗冤錄集證》,是即此書。

洗冤錄三種。(作者提供)
洗冤錄三種。(作者提供)

全書四卷,後附《刊檢骨圖格》一卷,《作吏要言》一卷。王又槐結合實際工作著述《辦案要略》共十五章,分別為敍、論命案、論犯奸及因奸致命案、論強竊盜案、論搶奪、論雜案、論批呈詞、論詳案、敍供、作看、論作稟、論駁案(附上控案)、論詳報、論枷杖加減、論六贓。

是書為白紙印本,全書以藍、紅、黑三色套印,原文墨色,王又槐集證紅色,阮其新補注藍色,王、阮注解皆印於書眉,行文又參以紅色句讀,翻展之下,三色兼備,頗可玩味,書中另有骨骼圖等多幅,刊印亦精細,可謂晚清套印本佳作。

2.洗冤錄詳義四卷 附刊摭遺二卷 摭遺補一卷

作者:(宋)宋慈撰,(清)許槤編校 

出版:湖北官書處重刊

出版時間:光緒16(1890)年

裝幀:線裝6冊

尺寸:15.5×25.5cm

此書為清人許槤在宋慈《洗冤集錄》基礎上,以其任官斷案心得,加以闡發編校而成。全書四卷,卷一檢驗總論、驗傷;其次驗屍,分為初檢和復檢,規定驗屍程式並敘述具體方法。卷二各種外傷死,包括毆死、踢死、殺死等;其次,縛死、溺死、刀傷死、燒死、凍死、自縊、病死等。卷三疑難雜說,對毒物致死多所闡述。卷四急救方,敘述縊死、溺死、癲狗傷等藥物用量和方法。許氏有多年驗屍經驗,遂根據屍骨實物重新繪製全身骨骼解剖圖,並附說明,可謂少見。

補注洗冤錄集證四卷 附刊檢骨圖格一卷 作吏要言一卷(三色套印本)。(作者提供)
補注洗冤錄集證四卷 附刊檢骨圖格一卷 作吏要言一卷(三色套印本)。(作者提供)

許槤(1787~1862)清朝學者、藏書家。字叔夏,號珊林、樂恬散人。浙江海寧長安人。許氏生而絕慧,讀書能推究民物。1833年進士。歷官直隸、山東,以吏事精敏,善決疑獄著稱。7年共審結新舊案一萬三千餘件,多所平反,因而有此書之作。

3.律例館校正洗冤錄四卷

作者:(宋)宋慈撰

出版時間:康熙刻本

裝幀:線裝6冊

尺寸:18×27.3cm

宋慈《洗冤集錄》早著大名,歷代多有增補。此為清康熙年間,朝廷指定律例館彙集《洗冤集錄》相關著作和其它司法檢驗書籍20餘種,編輯校正訂為《律例館校正洗冤錄》四卷頒行於世,是為此書。內附圖多幅,刻印俱精。

八、百將圖傳二卷

編者:(清)丁日昌

出版:江蘇書局

出版時間:同治9(1870)年

裝幀:線裝1函2冊

尺寸:16×26cm

明清為中國版畫藝術顛峰時期,版刻出現各種流派,佳作不斷,蔚為大觀。《百將圖傳》即其中佼佼。此書由同治中興名臣良將丁日昌(1823~1882)所輯,分上、下二卷。所錄人物始周訖明幾百人,皆歷代名將,選其戰例,鐫刻說之,「以訓士卒」、「習其知方之略,而生其督效之誠」(李鴻章序語)。

百將圖傳二卷。(作者提供)
百將圖傳二卷。(作者提供)

此為初版白紙印本,老裝未襯,品相完好。書中插圖由當時名匠烏程陸昀繪製,金陵陳振海刊刻,佈局精工,生動有意趣,是清末版畫上乘之作。

九、中華民國憲法

歷經一團混亂之後,1946年12月24日,1701位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完成憲法草案二讀,進入三讀階段,文字經細微修改,隨即三讀通過基於政協憲草藍本的《中華民國憲法》,制憲到此完成。大會同時制定憲法實施準備程序,明定隔年(1947)1月1日公布,12月25日實施。

中華民國憲法。(作者提供)
中華民國憲法。(作者提供)

有鑒於「施行憲政」的劃時代意義,上海商務印書館特別由總經理李伯嘉等人出面與國民政府文官處磋商「影印憲法辦法」,雙方幾經公文往返,最後確認由文官處「派員攜同憲法原本,與該館南京經理赴滬監製,限三日回京。」同時要求「甲種連史紙套印本宜少印行」「乙種報紙平裝本可多印,以期普及」,至於商定贈送國民政府的五百本,希望甲種本三百本,乙種本二百本(最後實際交付甲種二百五十本,乙種二百本。)

此本即當年商務印書館委由南京分館轉呈朱墨套印的二百五十本《中華民國憲法》甲種本之一,開本宏闊,套色精準,字大紙好,裝幀考究,堪稱景印典範,尤其正文之後,全體制憲國大簽名鈐印以示負責,並為歷史見證,洋洋灑灑,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來自台灣的制憲國大18人也一一簽名,影本出版之時,台灣歷經「228事變」,這些代表們,有人順勢而起,有人殞落喪命,實令人不勝唏噓之至。

《中華民國憲法》甲種本之一,全體制憲國大簽名鈐印以示負責。(作者提供)
《中華民國憲法》甲種本之一,全體制憲國大簽名鈐印以示負責。(作者提供)

穿越時代風暴而來的一部憲法,或已遍體鱗傷,卻代表著一種深切的理想與希望!

十、俞大維藏書一批

提到俞大維先生(1897~1993),人們總會想起「八二三砲戰」,以及嵌入他頭骨,一直未取出的砲彈碎片。關於他的軍事成就,從抗日到抗中(共),傳奇滿滿,誰都可以講上幾筆。「我不能去的地方,怎能派我部下去呢?」這句話誰都會說,但為此懸吊上懸崖峭壁,登陸高登島;以六十高齡,部長之尊,單機偵巡大陸10多次,估計空前絕後了。

俞大維藏書一批。(作者提供)
俞大維藏書一批。(作者提供)

俞大維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不僅武功,他愛讀書也是出了名的。1923~26年間,德國柏林一大批中國留學生裡,最用功的是陳寅恪與傅斯年,被稱為「寧國府大門前的一對石獅子。」傅斯年卻跟毛子水說:「中國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一是陳寅恪,一是俞大維。」

俞大維不用功,他讀書得間,過目不忘,自稱「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上海聖約翰唸完,先到美國哈佛,三年取得Ph.D,拿到「謝爾頓旅行獎學金」(Sheldon Travel Grant)前往德國柏林大學,繼續攻讀哲學及數學(數理邏輯),輕鬆自如。

俞大維藏書一批。(作者提供)
俞大維藏書一批,藏書一大批,鈐章或簽名不一。(作者提供)

1965年,俞大維從「國防部長」任上退休,從此悠遊書海,終日手不釋卷,以讀書為樂。「年輕時,看書看不懂,以為自己腦子有問題;等年紀大了,看書看不懂,認為書有問題。」讀書到這地步, 當可稱「孤峰頂上獨坐」!

俞大維先生藏書一大批,鈐章或簽名不一,中文西文線裝文史軍事都有,依性質析為數個Lot.,希望有緣人帶回家,摩挲翻讀,讓讀書種子繼續萌芽成長。

十一、朱希祖家族相簿二冊

朱希祖(1879~1944)是浙江海鹽人,官費留學日本,在早稻田大學讀歷史。當時清朝未亡,章太炎亡命東京擔任《民報》主筆,搞革命之餘,也教授留學生國學,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朱希祖……都成了入室弟子。歸國後,朱氏在師範學校、中學教過書,教育部當過小官,最大貢獻是根據小篆,起草「國語注音字母方案」,直到今天台灣還在使用。

朱希祖家族相簿二冊。(作者提供)
朱希祖家族相簿二冊。(作者提供)

日後他出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主任,貢獻很大,曾聯合北大六教授上書教育部,要求推行新式標點,中國新式標點自此始;又幫北大接收歷史博物館殘存內閣大庫檔案1502麻袋,擬定整理辦法,率領學生一張一張整理研究。

朱希祖學問很大,是南明史專家,曾遊歷陝西、晉北、金陵、廣州各地名山大川,訪求遺文舊事,旁通目錄、版本、校讎金石、考古,算得上「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絕非象牙塔裡的矇頭學者。他又是著名藏書家,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朱希祖》稱:

書坊誰不頌朱鬍,軼簡孤編出毀餘。

勿吝千金名馬至,從知求士例求書。

詩後有注云:「海鹽朱逖先希祖,購書力最豪,當意者不吝值,嘗歲晚攜巨金周曆書店,左右採掇,悉付以現。又嘗願以值付書店,俟取償於書。故君所得多佳本,自大圖書館以至私家,無能與君爭者。」周作人《知堂回想錄》也曾提及朱氏:

尤其是在舊書業的人們中間,提起「朱鬍子」(朱希祖的綽號)來,幾乎無人不知,而且有點敬遠的神氣。因為朱君多收藏古書,對於此道很是精明,聽見人說珍本舊鈔,便揎袖攘臂,連說「吾要」,連書業專門的人也有時弄不過他,所以朋友們有時也叫他作「吾要」,這是浙西方言,裡邊也含有幽默的意思。

朱氏不幸因肺氣腫,死於抗戰勝利前一年,遺有一兒一女,兒子朱偰(1907~1968)能承家學,留學柏林,是經濟學家,也是歷史學家。善拍照,喜愛田野調查,拍攝大量古蹟照片,寫成專書。1955年,中共拆除南京城牆,朱偰極力反對,被劃為右派。文革時慘遭迫害,自殺身亡,遺書:「我沒有罪,你們這樣迫害我,將來歷史會證明你們是錯誤的。」

女兒朱倓(1905~1980)同樣早慧秀出,24歲便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發表文章,是第一位在該刊發表論文的女學人。後來嫁給歷史學者羅香林,曾當選國大代表,1949年移居香港,皈依基督教,隱身小學教書,直到退休。

這兩冊相簿,封面有「仲賢相簿一、六」字樣,判斷當係朱倓(字仲嫻)舊藏,裡面有家族、出遊、聚會合照,並有不少名勝古蹟照片,從拍照技術看,有可能出自朱偰之手,珍貴可知。——一代學人,兩代家學,花果飄零,歷劫殘影,不勝唏噓也。

清風似友:2022台北古書拍賣會(秋拍)。(作者提供)
清風似友:2022台北古書拍賣會(秋拍)。(作者提供)

清風似友:2022台北古書拍賣會(秋拍)

預展:

2022年12月2日(五)13:00~20:00

2022年12月3日(六)11:00~18:00

拍賣:

2022年12月4日(日)13:30起

地點:誠品信義店三樓FORUM(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三樓)

*作者為作家,藏書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