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養晦」「和平與發展」「戰略機遇期」已成過去式,專家深入解析二十大之後的中國外交

2022-11-24 16:00

? 人氣

習近平領導中國十年,同過去若干次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的報告相比,二十大報告在中國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外交政策方面至少有兩個重大改變。第一是「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這一重大論述消失了。鄧小平的這一論述自80年代以來一直是指導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前提,使中國可以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外部環境裡積極追求經濟發展。這一論述的消失很難不讓人推論中國現在已經調整對外部環境的判斷,轉而認為戰爭或者小規模衝突的可能性在上升,經濟發展因此已經不再是中國最重要的主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二個重大改變是「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表述也從二十大報告中消失了。在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的講話中,習近平仍然強調了中國仍處於「戰略機遇期」。時隔兩年,中共對於當前與未來國際形勢的判斷產生了重大變化。最為直接的結論就是中國面對的前途仍然光明,但是「風險挑戰」、「不確定難預料因素」 大大增加。以至於中國要「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理解了中國對基本對外局勢的負面判斷,就不難理解二十大報告為何如此強調「國家安全」(出現29次)和「鬥爭」(出現22次)。對於中國來說,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的外部環境並沒有顯著改善,反而有不斷惡化的趨勢。關於惡化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將之歸結為習近平咄咄逼人外交政策,也有人將它視為中國綜合國力不斷上升客觀激化中美結構性矛盾的必經階段。再加之新冠疫情對中國外部關係的衝擊、以及過去幾年來中國外交政策顯現的一些消極後果(例如一帶一路項目給一些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債務問題),中國外交不可避免地呈現出攻守兼備、甚至以攻為守的激進狀態。

二十大結束後一個月以來,中國外交似乎步入了一個新階段。自11月初,中國外交一洗頹勢,前有巴基斯坦、德國、坦桑尼亞、越南四國領導人訪問北京,後有習近平出席G20峰會和APEC 峰會並同同多國領導人舉行雙邊會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美領導人峰會似乎讓世界看到了中美關係緩和乃至改善的可能性。中美之間已經重啟了一些雙邊對話,包括氣候變化、防長對話。考慮到明年中美都沒有重大國內政治事件,有很多學者認為中美改善雙邊關係的契機已經到來。

問題在於,中國目前在外交關係中所採取的「魅力攻勢」 是戰略上的轉折還是戰術上的調整?在戰略層面上,中美關係的基本矛盾,包括結構性矛盾、台灣問題、經貿關係,都並沒有因為二十大或者美國中期選舉發生任何重大變化,在大框架、核心問題和領導人戰略目標沒有變化的條件下,很難產生戰略改變的條件。但是在短期內和戰術層面上,中美之間確實存在防止衝突、防止關係進一步下滑的必要性。這也是促成領導人峰會的核心原因。

挑戰在於,即便中美之間存在改善關係、防止衝突的意願,仍有很多現實因素不在兩國政府控制範圍之內,這包括台灣未來島內政治的走向,也包括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有可能對華、對台採取的動作和措施。因此,二十大以後中國外交的走勢仍然充滿挑戰。

編者按:這是孫韻為美國之音撰寫的評論文章。這篇特約評論不代表美國之音的觀點。轉載者請註明來自美國之音或者VOA。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