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絕對不是抗壓性不夠,才會容易想不開!陪病7年的她,道出多數人誤解的3大真相

2022-11-22 10:10

? 人氣

造成憂鬱症的原因非常多,會因每個人的性格與歷程,呈現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論。(示意圖/取自PAKUTASO)

造成憂鬱症的原因非常多,會因每個人的性格與歷程,呈現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論。(示意圖/取自PAKUTASO)

「憂鬱症的人都是因為抗壓性不夠,所以才會因為這點挫折就想不開。」在遇到憂鬱伴侶之前,偶爾會聽見親友或同事提出對於憂鬱症的見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時的我並沒有特別的想法,只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歷程或罩門,對不同的人事物有程度不一的敏感反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跟憂不憂鬱有什麼關係嗎?

與伴侶相處6、7年的我,近期偶然間再次聽到「憂鬱症是因為抗壓性不夠」的見解。長期地向伴侶提問與對話,讓我學習不少,這次我有意識地聽出了別人言語中的個人投射。

由感而發的本篇,記錄了「伴侶的憂鬱傾向,是否真的與抗壓性太低有關?」的觀察,期望提供一點靈感給需要的陪伴者,接下來將進入我粗淺的3點分享:

1. 伴侶挫折時的想法

伴侶一次工作後回家,神情木然且不發一語,這是一次低潮來襲。在沈默許久後,我們開始對話,她大致描述了事情的經過,我仔細傾聽著伴侶在意的地方。

伴侶認為自己在與他人互動時,應該要表現得更好。「還可以這麼說」、「我應該這樣反應會比較好」事後不斷檢討自己的言行舉止,認為自己的表現很失敗、很不討喜、很無趣,因此陷入了情緒的漩渦之中。

「那是什麼感覺呢?覺得自己很失敗、很不討喜或無趣?」我問。

「我不喜歡自己今天的表現,覺得很挫折。我就是有想要的樣子!但我當下反應不過來,我知道我應該要表現得好。」伴侶回答。

2. 我捕捉到的含義

上面這段再普通不過的對話,我想連結並回應到「抗壓性低」的見解上。

不知道是不是我腦補了,我認為伴侶的回應是積極的,暫且不論想要「更好」是出於什麼因素(想得到他人認可或想做完美的自己)。

總之,我並沒有在伴侶身上感覺到想放棄抵抗、被壓在地面上摩擦的被動軟弱感,也就是提出「抗壓性低」的人,語調上想呈現的那種消極退縮的風向。

正因為聽出了她在追求著更好、更符合自己或他人理想的模樣,讓我明白了真正壓垮她的不是脆弱退縮的念頭,而是腦氣自己不能夠「更好」的這份自我否定。

3. 憂鬱症是因為抗壓性不夠嗎?

在伴侶的例子中,我認為不是。

前面提到,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歷程,也有各自的敏感帶(內心的地雷),因此不需要特地將憂鬱聯想到抗壓性夠不夠的面向上。

透過實際提問與伴侶的回覆,我認為憂鬱症不全然是「抗壓性低」能概括的。撇除生理性因素,在心理方面產生挫折與情緒的動力,並非只單因被他人、外境傷害,才會感到難受與痛苦。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對自己的要求過高而無法放過自己,才會深陷在無法釋懷的糾結之中。

或許每個人對「抗壓性」的定義不同,但有鑒於目前遇過提出這番見解之人,後釋的語意和補充的想法,不難發現言論大都圍繞在符合他們個人的邏輯裡。他們認為:只有心智不夠堅強、玻璃心的人,才會因為遇到小挫折而走不出來。如果抗壓性很高,就不會在意這種小事。

每種說法都各有立場、皆有道理。「抗壓性」本身也是中性的詞彙,在此並非要評判誰對誰錯,只期望透過一個故事、一段想法,提出相處上理解與共融的可能。

總結

之於我而言,待人處事最基礎的友善,也包含了不輕易對他人下評斷。

任何事情的起因或許都不是單一的,若只是為了讓事情符合自己邏輯,並且擅自以片面的見解評論他人,我想不僅對有憂鬱症狀、憂鬱傾向的人有失理解,以此對待沒有憂鬱困擾的人也只是非常狹隘且平面的認識。

憂鬱傾向會因每個人的性格與歷程,呈現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論,當然,適合的陪伴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我與伴侶的相處方式可能是誤打誤撞,也可能是真的歸整出了讓某些情境能夠有效溝通的方法。只期望能夠提供需要的人一點靈感,祝您平安。

作者介紹|閒人 Kuiza

喜歡對話、強留一些小事的閒人。紀錄伴侶的憂鬱時刻、一起直面個人極限與突破的過程。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

透過提問理解他人觀點,認為事情是中性的,直至當事人賦予其意義為止|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原標題:陪伴憂鬱伴侶:「抗壓性低」才會得憂鬱症?)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